技術提供:Blogger.
RSS

淺談輕微的血清素症候群-怎麼抗憂鬱藥越吃越多,身體反而越來越不舒服?

不要讓自己身體成為藥罐子!
輕微的血清素症候群,由於診斷不易,也常常會跟其他診斷混淆,所以需要先提醒讀者跟病友,血清素症候群的確診,需要專科醫師臨床的評估跟觀察,請多跟醫師討論,避免過早下定論。一般專業的醫師都很願意花時間跟病友討論減藥,請好好珍惜您看診的權利。
血清素是目前多數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機轉,簡單來說,透過抑制血清素被大腦神經細胞回收,增加血清素在細胞間的濃度,藉以改善個案的心情狀態。但是過多的血清素,卻可能造成其他副作用,甚至產生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
一般而言,嚴重的血清素症候群很少見,但嚴重時是危險且致命的,通常出現在血清素阻斷回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合併其他藥物治療時(如傳統的MAOI、 L-tryptophan、或鋰鹽),可能會導致神經細胞間的血清素濃度大增,產生嚴重的血清素症候群。一般嚴重的血清素症候群可能出現非感染性的高燒、意識不清、眼球震顫、肌肉僵硬或抽動等。
為什麼要談輕微的血清素症候群,因為這關係到臨床上病患自身的權益。尤其是服用多顆抗憂鬱藥物,或是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抗憂鬱藥物患者(兩種以上,不是兩顆,因為很重要,所以要再次強調),更容易產生輕微的血清素症候群,因此當你服用多種抗憂鬱藥且有不舒服時,請務必多跟醫師討論跟核對是否需要服用那麼多種的抗憂鬱藥物。
輕微的血清素過多,就可能導致腹瀉、坐立難安、盜汗、發抖、肌肉運動不協調、肌肉震顫、心情起伏等等。這些症狀都可能是血清素過多的前兆。如果服用多顆或是多種的抗憂鬱藥物,又剛好在服用藥物之後產生上述的症狀,請務必主動跟醫師討論(如果你不說,醫師不會知道,如果你說了,醫師不跟你說明藥物治療的機轉或副作用,那請尋求其他醫師的協助),以重新檢視藥物治療的策略,而不是吃更多藥物來壓抑這些副作用。
此外,通常服用過多的抗憂鬱藥物,也會導致後續減藥的困難,尤其是白天還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減少副作用的狀況下,更容易造成病患依賴藥物治療,反而更難減藥,有時候只是單純簡化抗憂鬱藥物就可以改善症狀,結果有的醫師反而加更多藥物,導致病患想脫離藥物治療更遙遙無期。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特殊的感知經驗-我見鬼了嗎?

特殊的感知經驗-我見鬼了嗎?
精神科門診有時候會處理到個案特殊的感知經驗,在精神科的診斷中,有些疾病的症狀包括幻覺,例如視幻覺、聽幻覺等等跟感官相關的經驗,但是不是每種特殊的感知經驗,都一定是幻覺呢?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Psychology Today這篇報導「Why Some People See Ghosts and Other Presences」,裡面提到去年由珊卓·布拉克主演的地心引力這部電影,當她遇到災難之後,似乎出現許多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包括她跟喬治·克隆尼一連串的互動跟對話,電影拍得那麼真實,彷彿她跟他一起協力找出活下去的出路。難道是珊卓·布拉克見鬼了嗎?
這篇文章提到,這樣的經驗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稱之為「感知的存有(sensed presence)」。通常這樣的經驗出現在特殊的情況,包括被嚴酷的狀態下與世隔絕、或是遇到極大的壓力或困厄(例如天災)等,這些都可能造成我們大腦的缺氧、賀爾蒙失調、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等等。然而,努力存活通常是生物本能,所以身心靈都會啟動特殊的機轉,因此可能會看到神明、靈魂、祖先或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等。
除此之外,見鬼的感覺也可能是生物正常的防衛機轉,讓人可以預先避開一些危險的情況或是攻擊者。例如當你走在暗巷或是不熟悉的地方,身體就會提高警覺,讓自己能夠保持對危險的警戒(當然如果過度警覺,也可能造成日常生活中的過於緊繃,甚至造成焦慮或恐慌等)。
除了上述一些危險或是特殊的狀況下,其實見鬼的特殊感知也可能出現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例如親人離世。當哀傷的家屬還在悲傷的過程中,尤其是失去的親人是自己長期依靠的對象,例如父母或是另一半,強大的孤單或是失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刺激,因此他們可能會感覺失去的親人就好像還在家裡,或是現身跟他們互動,安撫他們悲傷的情緒,讓他們得以度過哀悼的過程。
總而言之,不是所有的特殊感知都是病態的,也不一定都需要透過藥物治療,最重要的是了解這些經驗發生的脈絡,然後找出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如果自己有上述的特殊經驗或困擾,歡迎就近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或是前來馨思診所討論。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五個改善親密關係的方法

五個改善親密關係的方法-不要再以為對方是自己想的那樣
根據這篇促進人際關係的文章。這位資深的婚姻及家族治療師指出五個可以促進感情的方法:傾聽、同理、自我覺察、感受親密、享受共處的時光。
傾聽是第一步,也是最不容易的一步。有時候太急著回應或是解釋,都打斷了對方想說的話,漸漸地,對方也就不再願意多說了。有時練習靜靜地讓對方先說完,也許對方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他們也許就是在跟自己的過去對話,我們不一定要回應,讓對方可以有機會自己學習。默默地陪伴傾聽,是建立親密互動的重要功課。
要同時同理對方跟自己的感受。在親密關係中,常常都會要求對方同理自己,或是過度去同理對方,卻都沒有先去同理自己的感受,如果都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怎麼可能去同理對方呢?有時如果對方表達的內容太過強烈,要適當地喊停,深呼吸幾口氣,不要先被自己的情緒掩沒了,有時候可以跟對方說:「我真的很想聽你說,我也覺得聽懂你很重要,我需要一些時間理解你想表達的內容。」這樣可以跟對方保持溝通,但又不會讓自己承受不了。
自我覺察是人生的功課,發現自己的缺點或陰影,有時讓人難以面對,或覺得羞恥。尤其在親密關係中,被對方指正,更是難受。但嘗試去接受這些情緒,感受到自己被這些羞恥感僵住了,自我覺察才可能發生。如果伴侶雙方都能夠自我節制,珍惜彼此的觀點,讓不同的想法能夠透過分享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能夠相互提醒跟成長。
感受親密需要雙方有足夠的信任跟愛,也願意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跟傾聽對方,親密感需要時間一點一滴地累積,才可能打造屬於你們的親密關係。
最後就是好好享受相處的時光,不要花時間在猜忌跟爭吵上,很多堅持都是可以好好溝通跟討論的,讓自己跟伴侶都能夠放鬆自在地做自己,哪怕是在同一個空間,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只要一個抬頭,看見對方,彼此默契地微笑,這樣的甜蜜,就是永遠。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你的伴侶或家人是控制狂嗎?

痛苦的親密關係常帶給人們強烈的情緒,尤其是面對有控制狂的伴侶或家屬,常常會讓你的人生充滿了負面的能量。根據這篇Psychology Today的報導-「20 Signs Your Partner Is Controlling」,作者指出20個控制狂的特徵,提供給大家作為親密關係檢視的參考。
文章中指出這些帶有控制慾的伴侶,常常都會嚴厲譴責過去的伴侶或他人,無論是抱怨對方有身體傷害、情緒威脅或是排擠等等,但其實就像是霸凌別人的小孩,透過言語來吸引別人的同情,然後要別人相信他所講的都是真的(但通常因為聽眾只有單一資訊的來源,都會選擇相信,結果造成反覆地縱容,讓有控制狂的人能夠故技重施)。
有控制慾的伴侶或家屬,會操弄自己另一半或其他家屬的情緒,或是讓另一半覺得自己是個十惡不赦的壞蛋,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因此受苦,或是你本身就遭受類似的對待,請注意下列20個特徵,看看你的伴侶或家屬符合多少。但要先提醒各位,不是拿這20個特徵去質問你的伴侶或家屬,因為他們通常都不會自覺,都會覺得是別人的問題。建議先自行找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師討論當下的狀況,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如果直接去質問對方,通常只會引起更大的衝突,適得其反。
一、孤立你跟朋友或家人的聯繫
二、大小事都愛批評
三、採用隱微或明顯威脅親密關係,例如動不動就分手
四、用正向制約來告訴你該怎麼做比較好
五、過度地評斷你
六、運用你的罪惡感,讓你被予取予求
七、透過讓小利益來讓你感到虧欠
八、透過監視、窺探、或是要求你無條件地揭露隱私
九、過分的嫉妒、指控、或是妄想你跟他人的關係
十、忽視你的需要,讓你在親密關係裡反而感到孤單
十一、要求你定期回報地點或是監視你的訊息
十二、常無證據地假設你是有罪的,要你自己證明清白
十三、讓你汲汲於回應爭辯,使你疲於奔命
十四、否定你長期追求或信仰的價值
十五、讓你自貶,覺得配不上對方
十六、奚落你或開不適切的玩笑,讓人不舒服
十七、抱怨你們的性關係
十八、無法或沒意願傾聽你的觀點
十九、要求你採取一些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抽煙喝酒
二十、貶抑你的專業或阻止你發展自我成長的目標
這篇原報導的網頁連結,有更多內容補充,也有很多實際例子,但因為考量到現實狀況的多樣化,未免顧此失彼或被斷章取義,我就不多翻譯。如果有需要進一步諮詢,歡迎就近找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治療所洽詢。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孕育新的自我

孕育,是很重要的過程跟象徵,介於無跟有,介於生跟死,介於轉化與重生。生理的懷孕,象徵著兩性的結合,生命的延續;心理和精神上的孕育,則象徵了外顯的自我跟內在的陰影重新整合,提升到新的境界。
孕育是一個等待的過程,無論生理上的懷胎到誕生,無論心理上的退行跟突破,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耐心跟堅持。孕育也帶著的危險,任何意外,都可能讓孕育的過程中斷,也可能讓孕育的母體產生傷害,因此格外需要謹慎跟專注。
在諮商或分析中,個案帶著困擾或期待前來,治療師或分析師就像是助產婆一樣,協助個案經歷這個孕育的過程,讓個案可以看見自己,經驗陰影背後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觀點,然後重新醞釀自己新的人生,把新的自我順利接生下來。
榮格分析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潛力,透過分析,得以催化這個轉化重生的過程。只有經歷重生,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生命的重量,也才會珍惜自身存在的價值跟意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好的睡眠品質比睡得久,更能讓你擁有好心情

失眠對人的影響可大可小,也常常是門診個案描述的症狀。根據這篇時代雜誌的報導,失眠會影響我們的智力表現。從一個針對小學生的研究,失眠會讓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表現得像是四年級學生一樣,也就是降低你二年的認知表現。
失眠也會降低我們大腦細胞獲取葡萄糖的能力,間接影響我們大腦的執行效果,包括思考行動、預測後果、及了解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等等。疲憊的狀態,會讓我們大腦表現變差,也會影響我們的衝動控制,讓我們更容易犯錯,或是重蹈覆轍,缺乏本來應有的彈性跟反應能力。
失眠也會造成情緒失控或是負面思考,在一個實驗中,針對睡眠不佳的大學生,發現他們比較容易連結負面的情緒,也不容易提取過去正向的經驗。這些都會讓失眠個案在遭遇突發狀況時,容易過度貶抑自己,或是做負面的打算。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從運動中找回好心情

運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在這篇「Psychology Today」的報導,提到運動可以改善憂鬱症跟焦慮症。我想起我在美國念人類學研究所時,念不完的書,寫不完的報告,同時又要接受心理治療的訓練跟督導,常常是焦頭爛額。多虧了運動,讓我能夠放鬆自己。但是該怎麼開始運動呢?
如同這篇報導提到,最重要的,就是找你自己最有興趣的運動先開始。我很喜歡騎單車,無論騎到Santa Monica海灘,或是騎上丘陵俯視整個洛杉磯,都讓我在運動過程,有機會欣賞自然美景。所以念書再怎麼疲累,騎完單車之後,都可以讓我恢復精神。
再來就是先從輕微可負荷的運動量,逐漸加強,增加自己的心肺功能。有時門診個案跟我說,他們的運動就是晚餐後去散散步,我會建議,也許可以飯前先來個20-30分鐘的快走,這樣可以增加新陳代謝,也可以讓晚餐的熱量不會都堆在自己身上。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童話的結局不是全部,在於能否理解人生轉化的契機

以前也許我們只注意到白雪公主,
但忽略了王后也是渴望被愛跟安全感的。
在榮格分析裡,神話、原型、跟象徵等扮演重要的角色,讓集體的文化或靈性,能夠透過傳統儀式、神話傳說、日常生活,一點一滴地滲透進個體的人生裡。
無論解讀夢境或是神話,有的分析師會從正面的態度來感受跟理解,透過連結夢境跟神話裡的原型,能夠帶給自我更大層面整合。但是神話跟夢境,也可能帶來不同層面的提醒跟叮嚀,需要我們從不同的可能性,重新去討論跟理解神話跟夢境的含意。
最近診所等候區的書架上,放了些有關神話或童話的書籍,我也好好看了以前熟悉的童話故事跟沒閱讀過的故事,例如這張照片裡的「白雪公主」。在閱讀白雪公主時,很多童話的細節都已經被我遺忘,透過重新閱讀,才發現童話裡有許多提醒,也許是遺忘、也許是早期的版本被過度簡化、或就像是被迪士尼商業化了,我對於白雪公主的故事也就記得片片斷斷的。如今有機會再仔細閱讀,我想,童話不是寫給兒童閱讀而已,童話也是寫給每位成人的內在小孩閱讀跟感受的。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