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創傷帶來的禮物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打擊或是壓力事件,有時甚至是失去摯愛的親人,或是人生遇到挫敗。有的人可以走過,有的人停留在創傷的經驗裡。儘管每個人都想避免創傷,但傷痛的本身卻是帶來蛻變的契機。
根據Psychology Today這篇報導-5 Ways Your Worst Experiences Can Bring Out the Best in You,創傷的倖存者,將近三分之二都會得到創傷後的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首先,你會更加珍惜生命。當至親或是伴侶等親近的人去世時,我們會更加感嘆生命的短暫,也更能夠活在當下,去經驗生命帶來的每一種體驗。
第二,你的內心會更加的強壯。一旦經歷過傷痛,我們得以體會到每個人都是歷經大小的傷痛而存活下來,逝者不可追,但也不需要執著於來者。簡單地過好自己的人生,反而內心更加堅定。
第三,你會更加珍惜人跟人的關係。當遇到創傷或是困厄時,我們得以看見誰能在自己需要的時候,還願意伸出援手,給予支持。有時一封電話,一條簡訊,一個不經意的問候,都可能帶來支持的力量。
第四,一旦經歷傷痛,很多過去預期或是期待發生的事情,都瞬間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劃進行。這個時候反而更能真正地活在當下,去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新的人生該如何前進。人生的更多的可能性被開展了。
第五,經歷靈性的變化。這裡的靈性不一定是宗教,主要是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產生質變,也更願意接納過去忽視的自己,賦予自己人生更不同的價值與意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病還得心藥醫

藥物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從生物精神醫學發展至今,藥物讓一些精神症狀得以緩解,但卻不代表真的解決問題。有的人吃藥,靠著自己逐漸康復,有的人卻從此依賴藥物。這樣的狀況,不光是精神科,其他科別都遇到類似的狀況,吃不完的降血壓或糖尿病的藥物,但在現今的健保制度跟利益考量的情況下,醫師能跟病人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其他可能策略的時間越來越少。
這段時間,有的病友帶著長期服用的大量藥物前來,抱怨類似的事情,之前的醫師不斷告訴我,目前就是繼續吃藥。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直吃藥,但是卻不願意花時間討論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有的人想要有穩定的人際互動,有的人想要克服生活的恐懼,有的人想要學習擔任父母親,有的人面對死亡的焦慮。這些都不是藥物可以回答的。
也許健保真的讓醫師們在營利跟提供服務之間困住了,常常把問題都推給了健保。但是在困境中,總是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針對用藥的部份,有的疾病需要長期服用,有的卻只是輔助,希望能夠促進心理治療的效果,有的真的還不需要用藥,透過適當的衛教跟治療,是可以改善的。
台灣醫病文化由來已久,看病拿藥也成為一種大眾習以為常的模式,只能靠著實踐,才能把理念落實,成為改善精神科醫療品質的一份子。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信任的艱難-尋回內心缺失的另一半(Anima/Animus)

無論在現實的生活中,或是心理治療的歷程,我們都在尋找自己失去的另外一半。當我們歷經打擊或是創傷的時候,某個部分的自己就這樣破裂而佚失了。我們在重複的人生情節中,可能是感情、可能是人際關係、可能是工作環境,找尋那個遺失的自己。但找尋自己,有時需要穩定的夥伴,能夠在黑暗中,仍舊相信彼此,相信能夠一起找到出路。
在「地海古墓」的小說中,身為女性的恬娜,被社會文化賦予自己強大的枷鎖,在茫然的追尋中,找回被囚禁的自我意志。儘管台灣社會逐漸改變,但是傳統華人文化對於性別的想像,還是影響了我們的言行。扮演特殊的女性角色,常常都是異常的艱辛。在小說的某一段寫道:

「恬娜,想重生必先死。從反方向看的話,就不會那麼難選擇了。」(註解:這裡的死亡主要指涉心裡特定角色的死亡。)
「他們不會讓我們出去的,永遠別想。」
「可能不會,但值得試試看。你曉得通路,我曉得技術,而且我們兩人有...」格得頓了頓。
「我們有厄瑞亞拜之環。」
「是的,沒錯。但我還想到別樣東西。或許可以稱它為『信任』......但這只是那樣東西的許多名稱之一而已。它是很了不起的一樣東西。我們每個人單獨時都軟弱,有了它就會變強,甚至比黑暗的力量強。」他的雙眼看起來清澈明亮。
「這幾天妳已向我證明了妳對我的信任,我無從回報...這半片環請妳收下。」他把一個有孔有雕刻的半片銀環遞給她。「讓破環重合吧。」

恬娜跟格得最後透過「信任」,走出了迷宮,也打破了傳統文化對恬娜的限制。無價的,不是古墓裡的寶物或是秘密,而是兩人在未知的狀況下,願意坦承,相互信任,才能合一,面對人生的挑戰。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陰影的力量

每個人的心裡都因為各自的人生境遇,產生了大小不同的陰影。大多時候,我們抗拒面對這些陰影,認為是不好的,不應該被別人發現的。但是陰影隱含著我們得以重生的力量。只有當我們勇敢且艱辛地面對陰影,我們的光亮才得以跟陰影結合,我們才逐漸完整。
在「地海巫師」這本小說中,主角格得是位天賦異稟的年輕巫師,卻無意間釋放出來自內心黑暗的怪物,最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跟自我陰影結合的過程。是我很推薦對榮格分析有興趣的初學者,閱讀的一本小說(另一本是「地海古墓」,剛好跟地海巫師成為互補的兩本小說)。
故事的最後,格得高舉巫杖,發出耀眼的白光,但黑影仍舊靠近巫師。
「寂靜中,人與黑影迎面相遇。雙方都停步了。」
「格得打破萬古寂靜,大聲而清晰地喊出黑影的名字;同時,沒有唇舌的黑影,也說出相同的名字:『格得。』兩個聲音合為一聲。」
「格得伸出雙手,放下巫杖,抱住他的影子,抱住那個向他伸展而來的黑色自我。光明與黑暗的相遇、交會、合一。」
這是很典型的英雄原型。在人生中,我們總會跟自己的陰影交手,產生極大的情緒反應。但最後,就像故事中的巫師格得,當他勇敢地放下情緒,看穿黑影就是自己的一部分,透過跟黑影的和解中,他重新拾回自己的力量,活出自己的人生。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別被文化情結矇蔽了

榮格透過字詞聯想的研究發現人們的情緒困擾跟個人的早期生命經驗息息相關,但他也發現有些情緒反應下的聯想,超出個人生命經驗,也難以透過還原性的解釋找出因果關係。換句話說,情緒不只是反應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包括人們對刺激跟適應學習等生物性基礎,以及人們所處的社會、歷史及文化等狀態。
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死亡,一般正常的人,都會生起惻隱之心,這反應出生物性的基礎。面對親朋好友的死亡,情緒的反應會更加強烈,這反應出心理上對於親密關係失落時的哀悼過程。但是面對非自然且人文因素的死亡,造成對於特定族群或是特定議題的強烈反應,這可能反應出社會歷史造成的文化情結現象。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個人的心理(精神疾患)或生理狀態(藥物濫用),容易造成探討社會現象(族群或文化衝突)的盲點。
台灣社會是在動盪不安跟族群衝突中慢慢發展的。如果拉長歷史的時間軸線,台灣解嚴到學習民主法治,只是這幾十年的事情。解嚴前的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日據時期的大小戰事、還包括日據時期之前,台灣就已經存在不同村落或族群間的征戰。台灣人民一直在處理如何面對非自然死亡的政治壓力或國家暴力等事件。如何保護自己族群,如何減少潛在競爭對手,維持自我存活的可能性或競爭優勢,是持續且普遍的社會現象。簡而言之,台灣面對特定社會現象仍存有的獵巫行徑,只是反應人類社會如何繁衍操弄、分裂與撻伐異己的歷史文化。
幸運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強烈的群體情緒反應中,仍保有獨立自我思辨能力。這群人的比例增加,有助於社會反思跟發展出更健全的社會制度,也降低獵巫行徑的霸凌效應,也有助於提升社會的穩定跟成熟。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