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心理師看繪本專欄】紅番茄先生



《紅番茄先生》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將這本書,獻給每個曾經因為自己的「獨特」,而受到挫折的你。也獻給每個曾被孤立,霸凌,感到孤單無助的靈魂。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叫做紅番茄先生,在封面上,很容易就發現了他的存在。其他的人,彷彿也在指指點點著他。

來到故事的第一頁,這正是個寒冷的冬天,有個身穿舊大衣的陌生人,走在小鎮的街道上。也因為天氣很冷,他的鼻子被凍的紅通通的,路人也對他的紅鼻子指指點點。接著,這個陌生人來到了公園,孩子們也發現了他的紅鼻子,嘲笑這個他的紅鼻子。陌生人一聽,就快速的用圍巾跟帽子遮住自己的紅鼻子,但就在這時候,小孩們沒有停止嘲笑,反而是對於他遮掩的動作,叫喊著「他把臉遮起來了,一定是個強盜!!」說完,這群孩子就鳥獸散跑走了。



結果這天下午,小鎮上發生了搶劫案件,小鎮的珠寶店跟銀行都被搶了,警局理忙得不可開交。有個小女孩說「公園裡有個陌生人!!」其他人也回報說,看到一個用圍巾圍著臉的人跑過。珠寶店老闆也說,搶走他珠寶的人,也是用紅色圍巾圍著臉的。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看繪本專欄】野獸國

野獸國繪本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關於情緒,關於幻想,關於內在世界,關於家庭,關於愛你的人的故事。
有很多人會問,該怎麼認識自己的情緒。
或許這本書,能帶來一點點認識的機會。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親子關係不用翻譯

胡綺祐 諮商心理師 / 文
        與青少年諮商的過程,常聽見孩子說:「為什麼我媽(爸)就是不懂,我只是想...」,來到家長諮詢這一端,則是常聽到:「他就是不懂我的苦心,我只是希望...」於是,心理師這個角色,常常都需要試著去「翻譯」親子關係之間這一來一往,暫時還沒在同一個頻率上的話語。
        我常常覺得,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怎麼面對自己青少年階段的風暴期。
        孩子與父母,各自有內心的渴求,等待被理解,卻往往在急切中,讓快言快語誤解了雙方彼此的善意。孩子期待自己的需求能夠被接納:「我需要被你懂」,父母出自於擔心,盡可能想保護孩子:「我都是為你好」。
        其實,理解了,溝通的橋樑就建造起來了,善意就流通了。
        於是,我們如何好好「說話」變得好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內心想著要表達某一件事,卻容易不小心用否定、反話來告訴對方,或是,想傳達給對方自己的關心,但一不留意便帶著命令、指使的語氣,誤解,就產生了。
        「我訊息」是親子關係中很基礎也受用的小撇步,包含了事實、感受和修正的邀請。當我們看見對方出現了一個自己很難以接受的行為,情緒激起的當下,很容易脫口而出:「你怎麼又...」、「你繼續這樣我就...」,以「你」的句子開頭,總是會讓人感到被責備、被不信任,自然無法形成良性的溝通,也容易讓「問題」和「人」緊緊黏在一起,很多外顯和內隱的傷害,造成親子隔閡的循環。
        使用「我訊息」則是清楚的陳述:「我看見....(行為),讓我感到/覺得....(情緒),請你/如果可以....(修正的行為)。」
        舉例來說,當孩子隨意地發脾氣、亂丟東西時,可以說:「我看見你一生氣就大吼大叫、把東西亂丟,讓我覺得很不好受,如果可以我想關心你發生什麼事了,或我們一起想想看怎麼讓心情變好。」當面對父母親拒絕或否認時,也可以這樣說:「當我聽見你否定我的想法時,我感到很挫折,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先聽我把話說完,我們再繼續討論。」
        透過「我訊息」,不僅能清楚表達自己外,也能減少關係連結上因誤會產生的疏離和對立,當一方開始試著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同時也在進行良好溝通的示範。
        此外,面對親子關係議題,在內心可以試著告訴自己:道理,永遠都在情緒接納之後,問題行為,只是表象,背後總有著一個期待被理解的渴求。

胡綺祐個人專頁:藝起玩耍吧-胡綺祐心理師(www.facebook.com/letsplayart)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什麼是實務?

游賀凱,代理教師,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 文
「進入社大的『生命故事寫作班』是我首次不在學院殿堂中的學習課程,或是說首次不為了學院殿堂而參與的課程,這種特性在社大同學的身上更是強烈,他們有著不與學院知識計較的學習自主性。社大課堂上的互動有時直率得驚人,那些過度抽象而沒能回應於生活層面的,就被擋了回去,常常得下次再來,再來,是要在市井生活中更有作用的回應才行。」--2007年論文
最近讀有關對邊緣家庭或邊緣青少年的書籍,很多歐美或是部分台灣的書籍,都寫得很好,也都很重要。
不過我一直想到研究所裡丁興祥老師提到的一個概念:「守門人」,一個關鍵人物,知道那些知識重要,又知道那些知識有什麼前提假設。
我後來好像發現,如果我們經歷過邊緣家庭或與邊緣青少年工作的生活,我們其實不需要確認某些研究是否出自於權威期刊或名望大學才知道這些研究的結論有實效。
我是說,我們會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工作經驗中提取一些記憶與情緒感覺,然後......我們可以分辨一些事情,知道這些資料或研究中說的那一部分是重要的,以及它沒有講到的事情是什麼。
嗯......大概就是進入一個小宇宙的感覺......
不過我們需要這些實證研究,確認我們的感覺經驗與直覺的方向是對的,不只是一種個人的感受,而是很多人也同時在乎的事情,然後,也關係到很多人的可能性。
當然也許在我心中記著的其實是,我太太感概時說過的話,而要回應那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是:
「為了他們,我們得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行!」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馨思電影院】-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馨思電影院】-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這是少數電影跟小說相互輝映的好作品。一般而言,小說都比電影描繪出更多深刻的片段,電影畫面的流動,雖然提供豐富的視覺效果,但不一定能呈現文字描述時的細膩與緩慢。常常會去電影院觀察電影導演如何詮釋小說的內容,感受作者跟導演特質的差異性。當然也會有不少失望的時候。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卻是看了小說之後,更能盡情享受電影的每個,不經意就會忽略的深刻感受。如果不想看小說,可以考慮重複看第二次電影,也許會有第二次比第一次還要印象深刻的驚豔效果。
        這部電影緊扣著「時間」。超越目前對時間的線性觀點,但是卻緊緊刻畫了對「當下」的時間觀,我們的過去、現在或未來,都相互彼此影響著。所謂的「因果」,似乎不再是過去造就了現在與未來,也許,也有可能是未來影響著現在與過去。所以過去的種種,跟未來的種種,都可能造就了現在的種種。
        時間,不再是單向的流動,而是錯綜複雜的影響著。這也是榮格談到「共時性-有意義的巧合」的現象。
        看似超越現實的愛情片,但卻指出人跟人關係的複雜跟交錯,也反應人生的必然性。例如,在愛情關係中,有時來訪者會提到如果回到感情還沒開始時,是否他/她還會作一樣的選擇? 通常,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這麼痛,為什麼回到當初,還會作一樣的選擇?

這部作品,提供了一種沒有答案的答案。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相愛容易相處難

張巍鐘 臨床心理師 / 文
        相愛容易相處難。良好人際關係本身就有療癒,在親密關係裡更是如此,然而在越親密的關係中就我們越可能也跟著變得脆弱與不知所措,也因此更需要彼此的愛,正是親密關係中療癒的部份。
        我們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許多期待,加上影劇、電影、童話,或是生活周遭的故事,都讓我們對於親密關係有所期待,這些期待也讓我們內心產生一個導演,認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該如何扮演,不經意也會指導對象該怎麼做。內心的期待對於「關係」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期待自然就有好的影響。親密關係中學習良好期待,
ㄧ、兩個人就是兩個人
        不管兩個人多麼如膠似漆,兩個人仍舊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成長經驗,甚至是兩個(原生)家庭的相聚,在親密關係中兩人自然有差異。
a. 沒有對錯 (三種可能性)
面對彼此差異不該用對錯來看,只是彼此成長經驗的不同,與其指責差異,不如將去聽彼此成長的故事,了解差異的來源。兩人面對彼此差異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心態:
  1. 是對方為學生,將對方改造:這可能又落入「對錯」的觀點,認為自己才是正確,強硬要教對方很有可能只是單純打壓對方,最終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2.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優勢能力與弱勢能力,互相尊重與信任對方優勢能力。
  3. 最理想的方式是互相學習,把對方視為自己的老師,除了互相尊重與信任,雙方還能互相欣賞。
b. 愛對方而不是愛自己(投其所好)
        在感情中常會「自已以為」很愛對方,卻一直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很大的原因是人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愛對方,但卻不是以「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自然而然就發現自己愛得很用力,但對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也都沒有被看見。真實的看見對方,以對方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是,對方才能感受「被愛」,兩人的愛自然就會流通。
二、對事不對人
        在親密關係中,衝突是難以避免的,面對衝突時應就事論事,並闡述自己被事情如何影響,舉例說明:「當你自己作決定時(或某件事情時)....我覺得被忽略(講自己感受)...希望你可以讓我參與(明確說出你希望的)」。在氣頭上可能會指責對方這個人(例如:你很自私)或是翻舊帳(你總是很自私),這樣的指責都無法讓人聚焦在問題上。當問題是人時,被攻擊的人就會反擊,最後變成雙方爭吵,更好的方式是兩人一起解決問題,所以避免「你是」的指責。若說「總是」其實就是要同時看很多時間點,討論就無法就當下的事情討論。另外,當事人只要腦海裡出現一次或幾次「不是」,當事人就會覺得被「總是」冤望了。
三、「關係」比問題重要
        在親密關係中,會有些問題是無解,尤其是走入婚姻後更是如此,與雙方原生家庭互動、經濟,或是親職,總有許多理念上的差異。若有無解的難題,有時候就該看看彼此關係,權衡問題與關係之間的重要性,思考問題是否一定要如自己所願的解決,還是可以接受現況或是調整到尚可接受的程度。假如真心覺得問題大過「關係」,或許也是思考結束關係的時候。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淺談產前憂鬱


【心理師淺談產前憂鬱】
心理師在捷運上剛好看到了一個場景,決定來寫點東西支持孕婦朋友們。

今天是寒流來的一天,每個人都包的厚厚的才出門,捷運車門開了,一個女生也穿著羽絨衣快步走進來,她一個箭步就衝到博愛座坐下,雙手抱著包包。博愛座的另一個位置,則是坐著一個老伯伯。接下來,緩步走來一個老婦人,動作慢條斯理地坐在她的旁邊的淺藍色一般座位,所以,那個女生左右兩邊都坐著老人,本來這也不是什麼特別的畫面,但下一幕,使得事情有些不一樣。

有個中年女性站到了那位穿羽絨衣女生的前方,口氣不好的發出哼哼兩聲,然後伸出食指指著羽絨衣女生跟她旁邊的老婦人,出言表示那個羽絨衣女生應該要將博愛座讓位給旁邊的老婦人。

我當下馬上注意到羽絨衣女生其實包包底下蓋著的是一個大約六七個月的圓滾肚子,那女生頓了兩秒,指著包包上被翻面的好運徽章冷淡地說「我是孕婦。」然後指責她的中年婦女就像是被瞬間打臉一樣尷尬道歉完之後火速奔逃到另一個捷運車廂。坐在旁邊的老婦人則是低聲對她說了幾句話,我想,或許是安慰吧。

中年婦女離開之後,羽絨衣女生緩緩地把包包放到地上,刻意用手順了順身上的羽絨衣,像是要把肚子的形狀展露出來一樣。

看完這一幕的我,其實是心疼的,或許有人說那中年婦女是正義魔人,不管她就好,但其實這就是很現實會遇到的問題,有些孕婦有眾人呵護簇擁,但也有些孕婦,她還是如常的上班工作,帶著不適的身體,或是帶著需要小心呵護的寶貝,繼續在著大家認為的規範下生活。


回歸正題,臨床上有許多孕婦朋友,經常感到心情不好,有些時候另一半也搞不懂到底為什麼懷了孩子,另一半心情就有那麼大的變化呢?其實不只是新手媽媽會有情緒困擾,新手爸爸也會有,下次有機會再來談新手爸爸的心聲。以下將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做切入。


▎生理部分 
從懷孕開始,賀爾蒙與各種激素的變化就開始影響孕婦的情緒狀態跟生理狀態,這些激素的分泌通常是為了幫助胎兒可以在媽媽們體內住的更安全更舒服,但伴隨而來的各種「症狀」卻會讓孕婦們感到不舒服,例如:孕吐、脹氣、水腫、膚質改變、妊娠紋、各種疼痛。還有各種睡不好,身上這顆水球沒位置擺,翻身困難,躺這樣也不行,臥那也不對,抽筋、胃酸逆流、缺鈣、蛀牙等等跟著來。
另外,肚子大起來之後,身體裡的各種器官壓迫(見圖示),吃不下、便泌、尿急、關節痠痛、恥骨聯合分離通通來。
其他孕婦現身說法:http://blog.chibc.net/live/1823
(圖片引用以上網址)

「大家都以為懷孕只是外掛水球,絕對不是這樣唷,是把你所有的內臟奮力的擠到邊邊然後才能騰出空間讓小孩住呢。」

才光講到這邊,是不是就覺得應該對孕婦朋友們呵護點?

▎心理層面
不是每個孕婦在成為孕婦前,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包括另一半也是,有些時候擁有一個孩子的期待,跟獲得一個媽媽的身分中間,是有一些小心思的。大部分的男女都是在成為了父母之後才學習當父母,也是在開始教養孩子之後,才回憶起父母(或其它長輩)養育自己的背影,若是腦海中這樣的畫面是空洞或令人迷惘的,那通常在面對新生命時會有更多的不安全感。
懷孕的過程中,有些孕婦會體驗到逐漸失去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的身分,也就是說,不再是一個女孩,不再是沒有牽掛的一個人,或者不再是只要面對那個可以獨立在外面趴趴造的另一半,而是真正的有了必須要更掛心的一個幼小生命,以及責任,那是令人期待,也會令人焦慮的。
另外,很多孕婦都會說自己懷孕之後變的健忘,月球上的心理師通常都會安慰新手孕婦們,健忘有些時候未必是壞事,如果健忘用在「忘憂」上,用在讓周遭的人有更多的呵護上,反而可以幫助自己跟寶寶心情平靜。
結合到前面提到的生理變化,光是感冒一天或是頭痛半小時可能就夠令人心情不好了,但整個孕期高達九個月,試想九個月的身體不斷有警鈴大作的感覺,而且身形持續的改變,肯定是心情很難穩定下來的,所以能穩定自己的心情的孕婦們都是資優生,請給自己拍拍手,若是經常感到心情不好,也是很正常的請不要自責,更多外在的體諒與陪伴是安然度過孕期的重要幫手。

▎社會層面
最後提到社會層面,根據目前台灣社會文化來說,對於母親撫育小孩的期待還是遠高於父親,但隨著時代進度,越來越有往共同分工的方向走,這是一件好事。但在傳統的價值浸潤之下,心理師觀察周遭的案例,光是育嬰假來說,有請育嬰假,或是先請育嬰假的,通常都是母親。育嬰的責任沒有少,但追求工作成就感的那個自我卻被縮小了,育嬰有育嬰的成就感與挫敗感,而追求工作的成就感不是只有男性的權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卻是很多在臨床案例上產前憂鬱的孕婦們卻很容易被忽略掉的部分。
接下來是大家對於孕婦的社會期待,有些孕婦一懷孕之後,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要吃這個,要補那個,要小心,要注意,來自周遭親友的關心排山倒海而來,雖然能感受到大家的愛與關懷,但過量時就會變成一種壓力。

最後分享一個幾年前的案例,有個事業型女強人,因為意外懷孕來到會談室,一開始的她,抱怨懷孕初期的身體不適,抱怨這個孩子可能會對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甚至擔心另一半無法承但足夠的責任,透過很多次的會談,逐漸接納自己即將迎接新生命的事實。
性格也從事事計較執著,苛刻自己,變成了接納自已的不完美,接納世界的不完美,也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與原生家庭的遺憾和解,重新透過懷孕這件事,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學習如何與肚子裡的孩子共同生活,學習如何去讓另一半分擔責任,也共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有些人因懷孕而失去了自己,而她,卻是在懷孕之後,重新找到了真正自在的自己。

作者: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產前憂鬱 #產後憂鬱 #孕婦 #懷孕

更多相關文章請看這:http://psychologistmoon.pixnet.net/blog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催眠治療到底改變了我什麼?

【存在催眠治療專欄】

「催眠治療到底改變了我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帶大家了解,那又是什麼東西需要改變呢?從臨床個案來說,來求助的可能有以下幾種類型。

有些個案曾遭遇重大創傷,如:車禍、重大手術、霸凌、性侵、家暴,這類型的個案,在當下會很有強烈的身體感受,無論是疼痛、搔癢、或是麻痺感,都會在事件當下被記憶在身體之中,當遇到某些觸發點,可能就會重新喚起當下不舒服的身體感受,同時也會經驗到一些負面的情緒。

也有一些個案曾經經歷過喪親、工作挫折、重大人際問題,當下從身體內湧出強烈悲傷、生氣、焦慮或其他的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就像是烙印在身體上一樣,變成身體的一部分,也像是在身上安上了一個開關,隨時想起就能掉淚或顫抖。

另外,還有一些個案,早年曾經有過一些令他們感到害怕的經驗,例如獨自被留在陌生的地方、被拋在黑夜中、目睹死亡場景、被不當責罰或羞辱、受到過度驚嚇等等,這些經驗有時候會被大腦遺忘,而記憶在身體中的害怕感與恐慌感會被認為是性格的一部分,有人會說,我天生膽小、謹慎,也有人說,我個性大咧咧,但是容易緊張,但有的時候,其實不完全是性格,而是一種身體記憶,早先於你的大腦做出反應,所以常常會有個案說「我知道不能緊張,但還是很緊張」或是「不曉得為什麼,這件事情對大家來說很簡單,可是我就是會恐慌。」

上述幾點都有一種共通點是,光是依靠大腦的理解,語言上的說服,都無法解決的情緒困擾或是身體感受。

而存在催眠治療,就能透過語言、圖像、身體感,三管齊下,一步一步幫助身體重新釋放,也學習與過去遺留的身體感共處,活絡其他好的身體記憶與身心資源,進而改善困擾。

回歸到一開始的問題,「催眠治療到底改變了我什麼?」


催眠治療不會改變過去創傷的當下,也不會否定創傷在身上留下的痕跡或記憶,甚至也不會改變每個人所應該擁有的情緒。

催眠治療能夠改變個案的身體感,改變身體記憶以及他的開關,甚至幫助你重新整理,並找回你遺忘的自癒能力。聽起來是很神奇的改變,但也需要一段時間,創傷可能是一秒鐘,痊癒也可能在某一秒鐘發生,但在那某一秒到來之前,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與你的身體及大腦一起工作,找出改變的路徑。


作者:王思涵臨床心理師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
   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