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急驚風爸媽,慢郎中小孩】

【急驚風爸媽,慢郎中小孩】
文/胡綺祐 諮商心理師 

「書包另外ㄧ邊揹起來,動~作~快!」
一位媽媽用著高八度的嗓音,催促她補習班下課準備離開的兒子。

經過這對母子身邊,著實被這音量嚇了ㄧ跳,不禁讓我想起許多家長曾向我反應:「我家小孩動作慢吞吞,寫功課慢、走路慢、吃飯也慢,都要我ㄧ直催、ㄧ直催!」,而不久前,有位前來諮商的學生,跟我說:「我從小就被嫌慢,因為我動作慢,好像什麼都做不好

在親子關係中,我發現了一種很特別的動力,ㄧ快搭ㄧ慢,漸漸更加強了快與慢,好像到最後就分不出來,是催促的人太快,還是被催促的人太慢。最常看見的組合是:急性子的家長,慢吞吞的小孩。想必親子雙方在這過程,一定都非常不舒服,家長這一方,可能很難理解:「怎麼可以拖這麼久!」,孩子這一方,則是認為:「到底是在催什麼!」或許,一快一慢的互動中,潛藏著許多我們未留意的訊息。

首先,家長們可以先覺察自己是否太快了。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即興健身房】從未知到當下—為什麼我們(或人生)需要即興?

【即興健身房】從未知到當下—為什麼我們(或人生)需要即興?
文/ 王家齊 臨床心理師、即興劇教練

我們都希望人生有劇本可以依循,最好有一本朝向成功勝利人生的大全—
跟著走,就對了。

但事實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獨特且無法複製的。

這有好有壞。

壞處是,每一天都顯得如此「未知」,而「未知」正是人類恐懼與焦慮的來源。

好處是,既然沒有兩天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了一個機會,做一個相較於昨天,不那麼相似的選擇,也就是「當下」。

「未知」與「當下」,是一組交互運作的概念。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愛情這回事

【愛情這回事 】
文/張巍鐘 臨床心理師
  莎士比亞經典「羅密歐與茱麗葉」描述的「愛情」可以讓人思考愛情的本質,故事中有兩個世仇家庭,羅密歐就是來自於其中一個家族,一開始羅密歐表示喜歡上世仇家族一位女孩,並不斷地向友人闡述自己因「愛」受苦,就連朋友請他去多認識其他女孩,建議他忘記這女孩,羅密歐向朋友描述自己就像失明後的人無法忘懷失明前看過的景象,自己也如此無法忘記這女孩的美好,並表示“Thou canst not teach me to forget”。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道別之後,讓愛延續】-走過與毛小孩分離的日子

道別之後,讓愛延續
-走過與毛小孩分離的日子
文/胡綺祐 諮商心理師


「那天,走在路上,耳邊傳來了鈴鐺聲,讓我想起每次回家一開門,波波總是迎著我奔跑過來,那圓滾滾的模樣,迫不及待的想讓我抱抱他我真的好想他

在諮商室裡的小敏,淚流不止地訴說著一個多月前,波波因為器官衰竭離世了,雖然她早已有心理準備,看著波波一天一天老去,但這十五年來的點點滴滴,實在讓人很難不想念,對小敏而言,波波不只是當年領養回來的狗狗,而是最親密的家人。

愛與歸屬,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大多數的人渴望著與另一個生命有著深切的連結,於是,飼主與寵物間的情感,經常發展出一種真切又踏實的依附關係,甚至更昇華為如家人般的共依存,與毛小孩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如此的珍貴。

「雖然波波有時候很調皮,常常會闖禍,把家裡弄得一團亂,但我回想起那年我準備要出國念書,搭機的前一晚,波波安靜地靠在我的腳邊,怎麼樣也都不回去他的窩睡覺,其實那晚,我就邊哭邊抱著他睡著了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之親密關係的束縛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之親密關係的束縛
文 / 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別把自己的生命,押在一個人身上。」
親密關係,有很多種,包括了親子,伴侶,親屬,友伴。
這些關係,走的順暢的時候,都不會走進治療室,但有些時候,卻走入了死結,而不自知。
有些情歌喜歡唱,你就是我的唯一。
有些人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想為了的人。
有些人打拼努力只為了自己的下一代。
這些聽起來都很感人,很浪漫。
但在感人溫馨浪漫的背後,卻有著越來越稀薄的空氣,讓人窒息。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性在親子口難開,該如何和孩子談性?

【性在親子口難開,該如何和孩子談性?】
文/ 諮商心理師 胡綺祐  圖/取自網路



日前一則新聞報導,教師因教導小三生使用保險套而引發了許多的爭議與討論,更早之前,在推動多元性別,提倡性別平等的社會運動中,性教育的教材編制,更是讓許多人走上街頭,紛紛表達自己的訴求,究竟性議題,要如何進行討論,或如何向孩子開口說性呢?

性,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也是一種本能,是親密關係的表達,也是延續新生命的方式,但在民風淳樸的時期,性成了禁忌的話題,甚至冠上了負向的評價,更多時候女性在面對性議題上,受到傳統父權意識的影響,而總是壓抑與壓迫,有著性別不平等的差異對待,然而,隨著資訊發達,思想開放的時代來臨,無論在什麼樣的性別角色上,內心的衝擊,持續地發生著。

「怎麼可以有婚前性行為呢?」、
「失去了貞操,還有什麼價值?」、
「太荒謬了,怎麼可以在校園販賣保險套!」….
相信這是不少家長心中的想法,也是親子關係的溝通中常出現的衝突議題,或許,這些想法並沒有所謂的對錯,僅是性的價值觀有所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去思考,價值觀背後的核心,是否隱藏著什麼樣的焦慮或擔心呢?釐清了以後,我們才知道如何和孩子討論性。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