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只是先出生的我》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只是先出生的我》
文/ #陳琬瑜 #臨床心理師

『只是先出生的我』,是日本電視台於2017年秋季推出的劇集,由櫻井翔主演,描述了原本在企業工作的「鳴海」,身為拯救分公司營業額的能手,卻在公司內派系鬥爭下,被派空降至公司經營的私立學校擔當沒有教育經驗的菜鳥校長,一路上遇到許多困難,但鳴海都與他收服的寶可夢小夥伴進行意見交流、合作與創新,互補彼此不足的部份,順利地打造理想的學校風氣。



青春期常被認為是善感的年紀,青少年們的身體已逐漸發展成熟,而心靈的發展卻不見得像身體的發展那樣順利。理論上,我們在青春期時應該致力於自我探索,以發展自我認同,但隨著社會結構不斷地在變遷,同時又掺雜家庭或師長的期待與要求,所以常常青少年很難從這些複雜的資訊中找到一個簡化的SOP,只要依循著做,就一定可以順利地長大,並過上安全又不會後悔的人生。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當中,當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衝擊時,青少年們的心中難免有許多的疑惑,甚至我們可以回想起已經走過青春期的自己,當時可能也有某部份與劇中相似的想法與感受,透過劇中人物的互動,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青春期的大哉問之一:應該要將高中生視為大人看待嗎?

「鳴海」認為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外,應該將高中生當作大人看待,令他們擁有在社會存活的能力,所以要讓他們了解社會的現實,例如他曾告知某位升學班的學生,若選擇申請大學助學貸款,出社會後還貸款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一個明顯的對比,學校老師柴田(蒼井優 飾)總是主張高中生仍是孩子,不能與他們講太複雜的道理,要謹慎地保護與對待他們脆弱的內心。
在這邊不論是哪一方的立場應當都是正確的,面對部份青少年,如果成年人能同時抱持這兩種立場去面對青少年,應該可以突破以往過度保護的教育(或教養)態度,但面對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仍需透過從旁關注和陪伴,相信他們是有能力靠自己找出真正想要的事物,並朝向目標前進,這一點在心理治療中也是很重要的。或許鳴海與其小夥伴就是做到這一點,所以下面的故事由此展開。

青春期的大哉問之二:為什麼要讀線性代數(可以代入任何你討厭的科目)呢?對未來有什麼幫助嗎?

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要讀書以後才有好成就」的觀念,在懵懵無知的階段,被教育著讀書與得到好成績是理所當然的,儘管心中有千百個疑惑,但是因為知道就算提出疑問,身邊的大人也只會回應「這樣才考得上好學校」、「這樣以後才有能賺大錢的好工作喔」這類籠統的答案,沒有人會明確的告訴你未來會是怎麼樣,所以只好按捺心中的疑惑,因為發問只會得到失望的答案。
或許當「鳴海」試著將學生當作成年人對待,就像是一種被認同與被肯定,學生覺察到師長是有意願認真回應問題的,所以鼓起勇氣發問,這是一種良性的互動,或許也是種對決(學生可能會有些緊張,而教師可能覺得被挑戰了),起初鳴海答不出來為什麼要學線性代數,但他認真努力的去思考自己版本的答案,並告訴提問的學生,或許對那名學生而言,鳴海的答案不是重點,而是他傳遞出「我認同你現在找尋自我價值與意義的努力」,所以聽到這些的學生,應該也會試著尋找屬於自己的版本的學習意義。

to be continued~

圖片來自於NTV官網,更多深入討論青少年的問題,可參閱 長大人的辛苦一書。

#只是先出生的我
#心理師的日劇專欄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
#一起看日劇

// 日劇、文學書籍與心理學雜談 //
https://www.facebook.com/JapandramaPsy/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