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新政府可否好好「溝通」

新政府可否好好「溝通」

談判通常是兩方立場與目標可能不同,透過條件交換取捨來為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通常用於商場或戰場上的技巧,這些技巧的使用目標是爭取最大利益。溝通立場可能不同,但目標通常是一致的,雙方一起為一個目標去努力,雙方可能都需要捨去。良好人際或是友誼互動通常需要溝通,所以心理師做家庭或是婚姻輔導時,所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鼓勵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動。

過往政府常常有透過媒體放話,就是政府對民眾的談判技巧,這技巧讓政府可以觀察民間反應的情形,若反對過大就否認原有意圖,若沒有反對政策就執行。官員擔心咎責透過放話來與民眾談判,了解民眾底線,在長官要求與民眾底線之間找一個平衡點。只是政府與人民之間不該是商場,更不該是戰場,畢竟國家與人民的目標可能是一樣的,立場更是緊密,可算是命運共同體。法務部的目標是降低再犯率,也就是保護大眾不受傷害,民眾的目標是自我保護,兩者目標其實都一樣。

以法務部研擬讓受刑人白天外出工作為例,說法是監獄人滿為患要減少監獄中人口,若仔細想想受刑人下班後仍需回到監獄,其實對立即解決監所人滿為患於事無補。監獄人滿為患對矯治體系是很大的挑戰,監獄中的調查科通常要調查罪犯背景並做適時的分類,但空間與人力不足,最後不論哪種罪犯都會被關在一起,剛吸毒的人跟藥頭關在一起也時有所聞,這樣讓分類更困難,就算分了也不具意義,對於預防犯罪只有傷害。所以解決人滿為患確實是法務部必須認真處理的問題,而解決問題可能要從問題的源頭開始看。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與死亡對話,探索人生的意義

死亡是人的一生中,遲早會經歷的事件,無論是自己的死亡,或是他人的死亡。死亡帶來的情緒反應,也因人而異。但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正視我們持續靠近死亡的過程,總覺得人生還有很多時間,還可以規劃其他事情,把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延。但當死亡真的來臨時,我們又哀怨自己沒有完成內心的願望,就要面臨死亡帶來的結束。
臨終照護通常被用來討論罹患重大疾病,面對死亡前,如何找出人生的意義,並有尊嚴地迎接死亡。但人生很多事情,不需要等到這個時候,才來面對、討論跟解決。有的人渾渾噩噩地虛擲光陰,有的人忙忙碌碌地面對人生,無論怎麼樣度過我們的人生,我們若能早點探索跟了解我們自己存在的意義,也許面對自己或是他人的死亡,就多了些坦然。
面對死亡,我們學會珍惜當下。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所謂的「未來」是否真的會來,但也不需活在「過去」,因為過去不會重新發生。但無論惦記過去或是虛構未來,卻讓我們失去「當下」。我們為何存在?是一個自我對話跟理解的過程。當面對人生無常或死亡,我們反而更加珍惜,也會更加體會生命的重量。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親子間的相互包容


親子關係常常是心理治療中的主題,無論是兒女談到父母,或是父母談到兒女,相互的牽掛與糾葛,總在心頭盤旋。「背離親緣」這本書在博客來網站的推薦文字中,提到: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們可能熟悉父母深愛著兒女、包容著子女、也看顧支持著子女長大。但有時父母會陷在自己的陰影裡,有把自己的不安與期待加在兒女身上,造成兒女的壓力跟負擔。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同時也知道,兒女是深愛著父母,儘管有自己的想法,卻又包容父母受傷或脆弱的靈魂長大,慢慢找出自己的人生路。
親子關係間的愛,有時是糾結且煎熬的。但如同文中的這句話:「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如果親子關係中,雙方都能夠意識到彼此都在愛中包容著對方,那將會是關係和解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換個面具,面對人生

乍聽之下,「面具」會讓人覺得虛假或恐懼,但卻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每天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戴起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家扮演父母或兒女,或是在工作場合扮演主管或員工等。
除了社會角色的面具,我們也要嘗試了解潛藏於下的人格面具(persona)。在榮格的概念裡,人格面具就像是我們面對他人的態度或習慣。也許要求完美,也許常自怨自憐,也許事事順從他人,也許不願扛起責任。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戴著類似的人格面具,卻忘了摘下來,沒辦法好好面對自己,也忘記自己本來的樣子。
也許找個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好好摘下長時間陪伴自己的人格面具,看看許久不見的自己。也花一些時間想想,我們是不是還要戴著一樣的面具,有沒有可能變得不一樣。改變,有時真的是一念之間就發生了。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