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失落的家庭成員與家族歷史】


【失落的家庭成員與家族歷史】



動畫片之所以很經典,是因為編劇通常已經設定好透過影片完成的轉化目標,但受限於觀眾通常是小孩子,設定不能以複雜的形式跟理論傳遞,因此總是會透過故事結構、各種巧妙的隱喻轉折來完成。 「不知道為什麼很感動」,「好像也沒辦法講電影裡有什麼深刻的理論」,停留在這樣的階段也可以,但如果有空,不妨輕鬆地看看動畫,也學習一下編劇埋下的理論彩蛋吧。 今天想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皮克斯的《可可夜總會》。 《可可夜總會》這個故事的主線,其實是「自我實現」與「失落的家庭成員」。幾乎每個家庭裡都會有幾個「被消失的家庭成員」,不論這個人是不名譽地死亡、入獄、被墮胎的孩子、作惡多端的人、重度的身心障礙者、政治犯、自殺者、不負責任的長輩、夭折的孩子與重大社會事件往生的人等等。 由於這些家族成員通常是「被消失」的,所以身為家族的一份子,你通常很難指認「被消失的家庭成員」,多半時間,這些成員無法被指認也不會怎樣,然而,「被消失的家庭成員」通常會帶來「家族的禁忌」。舉例來說:假使家中有人是因為深夜酒駕事故而死,大家可能會漸漸地不談這個人,因為太傷痛,但家族會集體地將「深夜」、「酒駕」這些事放在心裡,成為某個按鈕,只要一碰到,就會努力地迴避這件事,以避免類似的傷痛再發生。 「被消失的家庭成員」與「家族的禁忌」不一定會怎麼樣,很多時候可以默默地遵守著,默默地平順地過完一生。 然而,家族禁忌,通常也會封印某些可能性。 當這個「禁忌」正好與「個人的自我實現」牴觸,如果個人想要自我實現,就必須打破這個禁忌的時候,這裡就開始產生了戲劇的張力。以電影來說,就是故事裡的米格喜歡音樂,但家族的禁令是「絕對不准碰音樂」。 於是,米格開始試著找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故事安排了一些段落,讓米格有動力去尋找這個家族成員,也在因緣巧合下順利地找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更重要的是「找回了遺失的家族故事」。找回失落的故事,並不一定代表著完美大結局,它通常代表著「我們有機會看到完整地故事,然後重新選擇」。 故事並沒有輕易地讓米格從陰間帶回照片,讓陰間所理解的那一切奇遇能直接搬回陽間,這樣的故事無異於鼓勵大家都去觀落陰,因此它安排了一個巧妙的轉折,讓陰間的體會,能帶回陽間,以及還活著的我們都能有機會這麼做,編劇選擇讓米格對著可可曾祖母唱歌,談一談被消失的曾曾祖父海特。 於是,每個人都有了歸屬,也都能揮別創傷重新選擇。 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或許我們也有許多可以做的事。像是試著跟家中平常都不會過問、也沒什麼好聊的耆老們聊聊,談談那些「被消失的家族成員」的故事,也試著理解這些故事帶來了那些「家族禁令」,或許,我們都有機會能更看到完整地家族故事,展開新的人生選擇。
#從心理學看動畫 #皮克斯 #可可夜總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bCQDXiBdE&t=22s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82年生的金智英】

 

【82年生的金智英】




許多母親是這樣的,繼承這個角色後失去了名字的, 這個角色有許多公版的設定,像是家庭程式的default值, 自然到人很少注意到這個程式碼的迴圈,其實是一個不停耗損的歷程。
每次諮商時碰到母親,他們總會說:「我是誰誰誰的媽媽」。
「抱歉,我想問的是你叫什麼名字?」
於是我想起那些母親,想起他們被剝奪的教育資源、被剝奪的工作想望、被剝奪的感情與婚姻自主,而這個剝奪的主詞是誰?是社會價值?父母、丈夫、還是孩子?誰主動或被動?誰有意,又無辜?
而這些失落,轉換成對子代的期待。
孩子成為父母的過程因此充滿罪惡感,我想起我怎麼拒絕我媽媽不停添的餐飯、怎麼希望他追尋自己的感情和生命的價值,怎麼期望他放下對我的關注。近乎拜託或被打敗地,阻止他把我的畢業證書當作自己的禮物。
我想起了諮商室中每一個待成父親、母親的來訪者,我們都曾是自認無辜、剝奪母親的掠奪者,有一種憤怒夾雜罪惡,像被勒索之際浮現的同情
「他們其實可以離婚,不要說是為了我」
「我的婚姻(沒有孩子或生了女孩)讓他失望」
「我猜他一直很希望我重考(換工作)」
「拜託不要一直關注我,這是我的人生」
這種罪惡是多向的,陽光是公平的,但注意力不是;而注意力與時間幾乎象徵了愛的重量,我們永遠可以去排序一天的時間要分給誰、手機的訊息要先回應誰,這不是愛嗎?愛無等差嗎?
被陽光籠罩的孩子失去了陰影的自由,但他們會知道自己的陽光來自父母或手足的陰影,炙熱的讓人難受,只好不停追求「更好」去成全陽光,直到陰影得以歇息、卻發現自己得到的像永晝之光,跑啊跑的直到渴死。
自我犧牲、贖罪的文化像不停迴圈的程式碼,亦像巫的詛咒;這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這些咒語的符碼得以見天日,曝露在陽光下,被世人見證。
而待成夫婦、父母的我們,要如何接寫這個故事,像放入潛意識的陀螺,讓它以新的姿態轉動。
我特別喜歡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裡,一封給女兒的信
「做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太早
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 都不會阻攔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你可以開始改變或保留原狀 都無所謂
我們可以做的很棒或很糟
我希望你可以做的很好 而我希望你能看到這令你驚歎的世界
我希望你能體會到你從未感受過的一切
我希望你能用不同觀點看待人們
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一生
如果你發現你沒做到這些
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
而每個母親都曾是女兒、也是女人,
願你們都找回自己的名字。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我累壞了-探險活寶 (Adventure time)】

 

【我累壞了-探險活寶 (Adventure time)】

《我們只好繼續ㄍㄧㄥ在那裡,然後告訴身邊的人,我們沒事…》





探險活寶一直都是有趣且富有哲理的動畫。
故事圍繞在主人公-阿寶(Finn)以及他的兄弟老皮(Jake)的各種奇幻冒險。但今天我們要將聚光燈放在另一位主要人物身上-泡泡糖公主(Princess Bubblegum),以下簡稱為PB。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PB失去了她統治許久的王國之後,心灰意冷的她離開王國,到了鄉下種起了南瓜,然而,南瓜田中出現了許多的害蟲讓PB更是抓狂,已經失去了王國與人民的PB,絕不容許自己連一顆南瓜都守護不了!但是,在面對數量龐大的害蟲時,寡不敵眾的PB漸漸難以應付……直到一隻害蟲咬走了PB的帽子,讓PB心中堅固的防衛潰堤了。
PB流著淚說:「我失去了我的帽子...失去了我的家...失去了我的人民...我甚至無法讓害蟲遠離我的南瓜田...我試過了,我真的真的試過了…
我只是...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將生活的一切都排除在外,將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那一切都會沒問題的。但看看我現在變得怎麼樣...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將身邊的人給推開。」

雖然帽子並不是甚麼重要的物品,但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PB的眼淚與這段話深深觸動到了我,這就像是在生活中我們都必須非常的努力,去捍衛自己辛苦得來的成果,那些成就、地位或是評價。但我們也有可能會遇到很多不遂順的事情,我們努力的成果可能一下子就會化為烏有,突然之間,才發現許多本來順利的事情都唱起了反調,這時候我們一定都會很沮喪。

只是,從小就被教導跌倒了要站起來;面對挫折不能哭;要理性要堅強要加油。這些想法讓我們穿上無形的鎧甲,對外我們表現出很有能力的樣子,但其實是把內心封閉起來,因為表現出脆弱的自己是不被允許的,所以我們只好繼續ㄍㄧㄥ在那裡,然後告訴身邊的人,我們沒事…

在故事的後續,因為PB忙於統治王國而逐漸疏遠的好友艾薇爾(Marceline),在知道PB失去王國的那一刻,第一時間衝去找她。雖然PB失去了帽子,但她很感謝艾薇爾依然陪在她的身邊。或許,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努力而忘記了身邊重要的人,最後,在這裡邀請您,在感到困頓或挫折的時候,想一位讓您最感到安心自在的對象,可以和她說說話,感謝她一直以來的陪伴。

探險活寶是一部讓小孩看的開心,卻也讓身為大人的我從中有許多的感觸與收穫的動畫。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隱藏角色】

 

【隱藏角色】

《你是否曾有過覺得自己好像一點也不重要,轉身就會被遺忘,彷彿不曾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過》





每次大家熱鬧地參加活動,卻沒有找你一起;每次分組總害怕自己是落單的那一個;每次拍大合照,沒有人發現你不在其中。
之前參加研習,講師說:「比起死亡更加令人恐懼的是,彷彿不曾存在過的灰飛煙滅」。一輩子的印記、傷痛、快樂隨著死亡消失,不被記得,不留痕跡。原來這不僅是老年人的恐懼,也是少時自己的陰影。不僅是被他者忽略,也習慣了將自己隱藏起來,告訴自己,只要沒看見,只要不被看見就沒事了,因為期待被在乎、被記住,實在好困難,更害怕去承受每次期待落空的痛苦。只要也這麼告訴自己,我一點也不重要,這個世界沒有非我不可。
很悲傷,但很實用。

什麼時候這樣築起的高牆逐漸開始被打破?大概是第一次朋友為自己慶生的時候,第一次收到花的時候,第一次被邀約的時候,第一次發現自己真的被某人放在心上的時候。人就是這麼奇怪,獨立存在著卻又需要有同伴。藉著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會自然而然記著你,為你著想的朋友,會把你放在心上,捧在手裡的伴侶,來證明彼此曾經存在過。而對方也會同樣被你放在心裡珍視著,因為你知道能夠被記住、被在乎著,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這份感恩和溫暖,讓高牆慢慢剝落、倒塌。

《產生連結》
讓我們能夠重新看見他人,也讓我們能夠好好的被看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彆扭,因為我們習慣了躲在牆後,把自己隱藏起來,不習慣被看見。但慢慢地,隨著每一次看見、每一份在乎,讓我們即使知道可能會再次受傷,依然願意嘗試開放自己接受這些過去可能因為被牆擋住,而沒有被發現的關心與在乎,並且相信自己是值得的,值得被看見、值得被在乎。

那隱藏角色還會不會在?會的。我們總有需要躲起來,自己一個人喘息的時候。但這時候,你已經不再害怕,不會怕被遺忘,不會怕被扔下,因為你知道自己不再是獨自一人。隱藏角色只是我們身上眾多角色的其中之一,讓我們可以好好獨處,知道自己也是值得被善待的。
當我們再走出來,他們都還在。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我們都不可能只活在同溫層裡》
可身邊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仍是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伴侶。





多數的選擇,都會帶來歧異,都會帶來不如預期,或是意料之外的情緒。有些是開心,有些會失落。選舉時你我投注的熱情與關注有多強,選舉結束之後的情緒反應也是相對的。
我們都不可能只活在同溫層裡。
可身邊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仍是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伴侶。

不是只有輸家會創傷,也不是投了勝選的那一方就不會有情緒。選舉的過程太多漫天飛舞的攻擊爭論,偏激或抹黑的言論,迷茫模糊了所謂的正直和真誠。

《誰都有可能在當中受傷受挫》

我們不急著去爭論輸贏,而是明白在365天當中更多的時間裡,我們依然是日復一日過著相同的日子,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仰望著同一片天空,踏著同一條回家的路。

我們都不忍心「關係的撕裂」發生在你我關心的人身上。
所有的威脅恐懼,或是不能理解所帶來的錯愕震撼,也僅僅只是走在民主路上必然經歷的一段過程。

既然只是過程,那便穩定下來走完它。
選舉的激情結束後,你對生命的信仰和熱誠,依然會在日常生活繼續實踐。

你會為了你信仰的價值,繼續作著你想作的事。
你會和與你有著共同信念的人聚在一起努力。

選舉結束了,那些關於溝通的死結,或許也就讓我們暫時留在開票結束的那刻。
我們依然愛著我們的家人,依然友善我們的朋友,依然願意在工作岡位上投入努力。
陽光依然會從雲層間撒落而下,滋養萬事萬物。

天亮了。
家人還是家人,朋友也還是朋友。
而這片土地,仍舊是這片土地。
包容所有的聲音,彼此尊重。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這一代人的「厭世臉」】

 

【這一代人的「厭世臉」】




「我們憑著厭世的臉,冷的眼硬的舌尖,或許只能這樣蛻變。如何脫下厭世的臉,悲傷是多麼危險,恐懼吞下柔弱的臉。」這是由香港創作歌手Sophy王嘉儀作曲、王樂儀填詞的作品《厭世臉》。我們害怕內心的悲傷、恐懼、脆弱、不堪被看見,只能用冷的眼和硬的舌尖偽裝成一張屬於自己的厭世臉,保護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拋棄,或是說假裝根本不在意被這個世界拋棄。但厭世臉真的只是一種偽裝嗎?只是我們應對這個社會的一張面具?還是其實我們不僅有著一張厭世臉,還有著一顆厭世的心。

維基百科上寫道:「厭世(Misanthropy)是一種對人類本性仇恨、不信任或不屑的感情。2018年厭世等詞彙持續在台灣網路發酵,用來明喻目前台灣生活中負能量、不鼓勵積極、維持現狀即使無可奈何但也無能為力的矛盾感受。」所以當我在搜尋「厭世」這個詞彙的時候,第一個出現的是「生命線協談專線」。但有時候就是會不由自主的低落,覺得厭世、心累,好想放下面對這個社會所需的積極、主動、正向,只想為自己的憤怒不顧一切,聲嘶力竭地吶喊,直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厭世,可以無力,同時也可以強而有力。不僅如此,在聽《厭世臉》的時候,還讓我感受到厭世原來也可以很柔軟,因為厭世臉就是我的其中一張臉,厭世就是我的多種情緒之一。當我需要積極地面對這個社會的時候,我可以做到,但當我感到負向的時候,我也想要安心厭世。

要回家過年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又是一波厭世的開始。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關心,回答到已無話可說的關懷,那些對自己生活充滿期待的聲音,讓我們沉重地喘不過氣。那麼請記得,這個年假,試著留點時間和空間給自己,好好厭世,安心厭世。最後,送上Sophy王嘉儀寫在《厭世臉》的一段話:「厭世是一種本領,厭世是一種自在,厭世,才能換世。與其強顏歡笑,倒不如,忠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厭世臉。來,我們,安心厭世」。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媽媽就是最愛你但最可怕的虎姑婆】

 

【媽媽就是最愛你但最可怕的虎姑婆】




有一天我工作到小孩該睡覺的時間才下班回家,兩個小孩因為長時間沒見到媽媽,一看見我就吵著希望我能夠陪伴他們。正當我迅速地盥洗完畢,還在吹頭髮的時候,一個孩子便開始吵著要喝奶,另一個吵著要我陪他玩耍。
我理智知道兩個小孩都需要有人照顧陪伴,但我只有一個人。正當我打算先餵二寶喝奶時,大寶卻吵鬧著干擾二寶喝奶並堅持要我陪他玩耍。於是在那一刻,我的情緒就暴走了!當下情緒爆炸的我,兩個小孩我都不想管,我決定放著兩個小孩徹底大哭兩三分鐘,自己則回房去優先吹乾自己的頭髮。就在我吹乾頭髮、兩個孩子也哭得差不多時,我才回過頭打理他們。
當然,我在盛怒的情況之下,對大寶徹底地曉以大義了一番。從兩個小孩恐懼的眼神中,我彷彿讀懂了孩子的心聲:「媽媽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抓狂?不清楚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媽媽抓狂了,好可怕的世界末日』」。


在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的故事裡,書中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小孩面對媽媽抓狂時,嚇到全身都散掉的心境。有一次我在讀完這繪本後,詢問大寶說:「當媽媽生氣時,你是不是也全身都散掉了?」,小孩立即真誠地回答:「對啊!」。我想,在我生氣的那一刻,我就是小孩心中最可怕的虎姑婆。

當我還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那時雖然也會罵小孩,但頻率終究比較少。但隨著開始養育兩個小孩後,理智線斷掉的次數便增加了,尤其是在兩個小孩同時「歡」起來的時候。於是我開始上網爬文,只要有關於親子教養的文章,我全都點進去閱讀,想要看看專家或其他父母的說法。

有時候看完文章,不禁開始懷疑起自己,我是不是不愛孩子?是不是修養太差?是不是育兒文章看得不夠多?是不是一位很糟糕的媽媽,不懂得怎麼教養孩子?為何文章總是寫得如此美好,但我卻做不到?為何別的父母能夠擁有不發脾氣的耐性?

漸漸地,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並不是那些教養專家,我也看了很多教養的道理,但我仍然做不到完全心平氣和,但這並不是因為我不愛小孩,也不是因為我是糟糕的媽媽,而是因為我只是一個「平凡人」。因為是平凡人,我有喜怒哀樂,也有疲乏的時候,是一個活生生真實的人。

我並非要鼓勵父母對小孩發飆,也不是要合理化自己的怒氣,而是想邀請身為父母的人,覺察自己的狀態,在我們的盛怒背後,一定有小孩踩到我們底線的部分,其中有我們出於愛而對孩子的擔心和期待,當然也有一個需要被照顧的「自己」,而這些部分需要被看見。

回到最開始的故事,當兩個孩子都安靜下來,我也劈哩啪啦罵完小孩之後,大寶說了一聲:「媽媽,對不起。」我則回應他:「過來讓我抱抱你。」他就環抱我的肩,坐在我懷裡哭了。我告訴他:「媽媽知道你想要人陪伴,媽媽好愛你,但你剛剛的行為讓媽媽很難過。媽媽只有一個人,沒辦法同時做兩件事,下次可不可以請你稍微等待一下。」大寶說:「好。」我抱著他,我也流下了眼淚,我知道當孩子感到被愛的時候,這些我們想要教導他的事,他才真正聽進去了。

這篇文章,寫給像我一樣,好愛孩子但仍然忍不住會發飆的父母;同時,也寫給被父母罵,很受傷的孩子。父母孩子都一樣是平凡人,都不完美,親子關係總是在相愛與傷害中,跌跌撞撞的走著。我們都不是故意要傷害對方,有時在好想擁抱對方的同時,卻不小心弄傷了彼此。那個小時候叫你趕快睡覺,不然會有虎姑婆來咬你的媽媽,其實就是最可怕的虎姑婆,因為抓狂的媽媽比一切怪獸更可怕,但她也是最愛你的人。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許多心理學課本都提醒要注意「刻板印象」,較少有解釋刻板印象的的由來或是功用。刻板印象的英文為stereotype,或許可以先從stereo一詞來檢視這個詞。stereo源自於古希臘文,有堅固、僵硬、固執,中文的「刻板」也有這樣的意思,或許就像是古代石碑文,似乎沒有彈性去做調整。心理學提醒我們跟不同群體互動時,不該太過死板,要保持開放。




然而,刻板印象某種程度是自然發生的,當然,社會文化可能進一步「影響」刻板印象。生理、心理,跟社會元素之間如何互相影響也很難釐清。

在解釋刻板印象之前應留意「團體內」差異有時侯大於「團體間」差異。以男女身高為例,普遍男女身高比較(不同性別之間的比較),男人身高比較高。但是近代史身高最高跟最矮的都是男人。另外,「分類」是人天生的本能,我們看事物自然會分相似與相異,男女之間自然有相似與相異之處,差異大小也需以基準點來評估。

我們對不同事物都有刻板印象(鍋子是用來烹飪,但也可以變成樂器)。刻板印象可能來自「捷思法」(heuristic thinking),經驗中常看見鍋子使用方式,而認定鍋子的刻板使用方式。

或許也可以用「統計」來看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可能認為女人比較「嬌貴」,男人比較「粗莽」,或許可以從男女的疼痛敏感度來看。科學文獻已明確的指出女人疼痛忍受度比男人高,但女人疼痛的感覺敏銳度也比男人高。因為疼痛敏銳度高,自然會更多自我保護跟減少風險,行為上就比較嬌貴與不魯莽。若把要統計的事物放上圖,有時候會出現常態分佈,若是把男女兩群人的疼痛敏感放在同一個分佈圖,我們會看見兩者的平均數與極端值的不同,這兩個數據可能都指向女人有較高的疼痛敏銳度,基於此生理差異,生活上或許就被解釋為嬌貴。


刻板印象是節省心智資源的工具,讓我們可以用有限的心智在無限複雜的世界運作,為非關注的事物提供低解析度的框架,不同人的刻板印象可能有主觀詮釋跟經驗取樣的差異,然而這心智工具是輔助,實際運作上不該受限於工具,而是要善用,所以互動時要了解團體內差異,以疼痛敏感度來說,有相對敏銳的男人,也有相對遲鈍的女人,另外,與人互動時要保持彈性而不是僵硬。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童年對一個人來說,為什麼那麼重要?】


【童年對一個人來說,為什麼那麼重要?】

大人在養育孩子時,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認為『孩子還小,他什麼都不懂。』『他還那麼小不會記得拉!』卻絲毫不覺,任何一件發生在童年的大小事,都可能成為影響孩子將來一生的關鍵。




那麼說來也沒錯,孩子的記憶,的確在學齡前或初期尚未完善。有很多的人事物的細節,都可能很快就遺忘,還要反覆提醒才能夠記得。但有一種記憶內容,是會不知不覺跟著我們一起長大的,那就是 #強烈的情緒記憶。在回憶中,我們可能會忘記很多細節,失去故事的前因後果,但有些片段的畫面就在腦袋中揮之不去。
.
在讀國小以前,我有時會跟著阿公、阿嬤上山工作。但兩個老人家一上山,就像回到家般熟門熟路的四處穿梭。勤奮工作的他們爬上山坡後,很快地消失在竹林裡,留我一個人在過度寂靜的林間小路,那台吉普車上。我起初注意到這個回憶畫面時,是我聲嘶力竭對著一片靜謐的竹林吶喊著『阿嬤喔~阿嬤!』那個畫面裡四處空盪,聲音像是被吸進竹林間隙的陰暗之中,只剩下我勉強忍住的眼淚。
.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阿嬤偶而會在過年團圓的席間講起這件事情。說她以前帶我上山工作,遠遠的就聽到我的哭喊,讓她緊張地跑下山坡來看我。從那時候開始,我逐漸回想起,站在車旁的我遠遠看著竹林裡兩個人影爬下山坡的畫面。
.
老實說,如果要去考究我腦海裡畫面的真實性,完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當這個畫面閃過我的腦海時,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當初的恐懼與不安。是情緒帶著這個畫面留在我腦海中。不需要前因後果,也不需要故事的細節。但這個畫面儼然成為我生命裡 #焦慮情緒的原型,當阿嬤從她的視角來談論這件事情,舒緩了我的恐懼。讓畫面不再只是畫面,不直接聯想到恐懼,而是建立出一個立體的生命經驗。
.
其實想想,這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畫面卻在沒有明確記憶的狀態下,始終停留在我的腦海中。在會談室當中,我與來訪者也是不斷地這樣工作著。有許多不曾留意的畫面,當中夾帶著 #情緒印記,讓人終其一生都重複經驗著。當畫面緩緩地被陳述,當故事中的面容與因果逐漸清晰,我們都能夠從不具名的不安中解脫。不是遺忘,而是有能力帶著它們過日子。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