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父母責任與情緒勒索】

 

【父母責任與情緒勒索】


心理世界雖然不像物理世界那樣的明確,不過,模糊迂迴的心理世界卻深深地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心理學家或心理師像是個響導試著增進人們對心理世界的認識,希望可以讓人們在錯中複雜的心海中可以航行,所以常常透過語言描述出航行須知或是危險區域。近來,「情感勒索」成為廣為人知的心理詞彙。
  「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很早就被心理學家使用,近來由心理治療師Susan Forward解釋而進一步讓更多人明白,Susan用FOG(迷霧)的雙關語來解釋「情緒勒索」,提及在「情緒勒索」之下常讓人像在迷霧之中看不清楚環境,而FOG就是Fear (恐懼)、Obligation(責任),與Guilt(罪惡感)的首字母略縮寫。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在關係中被無形的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枷鎖囚禁住。
  當複雜的心理世界被語言描述出來,再用個心理詞彙講出來,詞彙就容易淪為「口號」,也容易造成誤解或是錯誤的應用。「情緒勒索」提醒父母留意自身言行,避免限縮孩子的發展空間。但是,這可能也讓父母不知道該如何要求或督促孩子。就社會而言,協助孩子正向成長就是父母的責任,因為社會問題源自家庭並長於校園,許多社會或是犯罪問題的解答最終都回歸到增加家庭功能。
  既然父母親有責任,就該引導孩子成長,所以對孩子就有要求、約束,與期待。不論是否願意,每個人來到世界就需要找到自己「獨特存在」的位置,理想上是成為他人的祝福,而不是他人的咒詛。父母親透過「要求」讓孩子探索自己的極限。父母親「約束」孩子去適當的尊重其他的人事物。父母親對孩子的「期待」正也是父母親對孩子的祝福,讓孩子可以在他們的世界中成為不可或缺與負責任的人。簡單來說,父母應要求、約束,與期待孩子,但是也需允許孩子有彈性保有自己。
  俱有良好親職理念的父母某種程度明白孩子是屬於世界的,所以會鼓勵孩子要進到世界冒險,探索自己、世界,與自己跟世界的關係,進而成為世界/他人的祝福/貢獻。然而「情緒勒索」綁住孩子,讓孩子成為無生命被操控的木偶,孩子不能出去冒險而是要滿足/安慰/照顧自己。所以,良好的父母管教時應避免FOG,目標是讓孩子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挑戰,父母應鼓勵孩子成長,成長為自已的平輩,甚至是自己所欣賞的人。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沒關係,我一個人可以」




當一個大人說這句話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他很棒很堅強,或許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不麻煩人的表現。
可是當一個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令人無比心疼的。
是怎麼樣的生活環境,是怎麼樣的教養對待,讓我們逐漸習慣了不麻煩別人,逐漸習慣了默默將自己的情緒藏在心底。
不讓自己情緒影響別人,或許是禮貌,或許是體貼。
可是藏在心底之後,它又去了哪裡,你曾想過嗎?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身體裡有個盛裝情緒的容器,當情緒滿溢時,只會產生爆發的結果,又或者若那容器早已破碎,無處可去的情緒,就會在你身體各處流竄,有時會用病痛當成警訊,有時候是難以言說的疲倦感,有些時則會讓你不自主的浮現令人難以自控的負面思考。
有些人老是愛讓別人幫忙,自己不思考不努力,那會令身旁的人很心累,自己也快樂不到哪裡去。
可有些人總是習慣一個人撐著,看似不麻煩別人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但實際上卻經常感到孤單悲傷,找不到原因。
治療室裡,坐在面前的那個他/她。
都是靠著自己努力的多久之後,才不得不渾身是傷的踏進這個名為「治療室」的地方。
或許你會問,難道身邊的人都沒有幫他/她嗎?
有些孤單,連自己都不會懂,又怎麼能攤開來求助呢?
孤單可以很美麗,也可以很蕭索。
不允許自己倚賴他人的人,也不會允許那麼需要被幫助的自己出現。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堅強,一塊脆弱。
請不要把脆弱的自己孤伶伶的扔在一邊,他/她才是更需要你牽著他/她的手,陪著等待天光的那個部分。
下次,當你再對自己說
「沒關係,我一個人可以」
可以試著多說一句
「其實,我也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可以』」
然後讓別人一起來照顧脆弱的我。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你/妳是獨一無二,值得被愛的,也值得擁有愛,值得擁有我們的祝福。」




「我希望,留在你手腕上的,是我的溫柔,而不是怵目驚心的孤單。」
這世界上,有許多心理上的痛苦,來自於孤單的感受。
無論是真實人際關係中的孤單,又或者是某種處境下的孤單。
有些事情再苦,大家一起扶持同在,撐著撐著也就過了。
可有些過不了的,殞落了的,往往是我們拚了命,仍觸及不到的絕望。
雖然每個人都無法全然的對別人的苦痛感同身受,但願意努力的心情,願意共同陪伴的心情,會是彼此支撐著向前走,最大的力量之一。
「喧嘩如果不停
 讓我陪你安靜
 I wish I could hug you
 Till you're really really being free」
——————《玫瑰少年》五月天.阿信 作詞
我們都可能在任何處境下落入孤單,也可能在任何情境下陷入少數,那時候的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尊重,包容,體諒,空間。
在大家都在喧嘩吵鬧的時刻,如果你需要,那麼我就陪你安靜,如果你需要有人為你發聲,那我也在這裡。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




「感情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末路?」
失敗的感情跟婚姻很多,遠遠高於那些當事人自己評價為成功的。所謂成功失敗也不是任何數字跟指標可以衡量的,感情中的雙方對於這段關係真正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評估標準。
我們都知道談感情不容易,可是還是很多人渴望,前仆後繼的投入,起初用盡所有的精力去開創,然後可能就忘了要維持,要經營,要保養,要交心。
很多最後鬧得很難看的兩人之間,都曾經有過許多幸福跟美好的時刻,只是那些美好畫面在一點一點走向毀滅之前,早被遺忘在硬碟或是抽屜的深處,甚至在腦海被抹滅,怎麼也想不起來。
即使想起來,也將成為放不下又回不去的悲傷。
每個人都帶著不完美進入關係,如果期待對方能夠補足自己所有欠缺的,那就太理想化了,只有單方面救贖的愛情,比童話故事還要虛幻。
沒有人會知道,灰姑娘嫁進皇宮以後,只是關進了另一個華麗牢籠,因此可能會感覺到茫然無助,甚至可能因為沒有同等的視野而逐漸感受到自卑。而王子已經完成了拯救,他愛上的究竟是眼前這個人還是能拯救弱者的自己?也不見得會得到答案。
在那些外遇,背叛,反目,冷漠絕望出現之前。
感情通常早就出現問題,而最大的問題,通常就是孤單。
他陪在她身邊,可是兩個人卻聽不見彼此心中真正的聲音,沒有人懂得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這才是比起遠距離來說更真切又苦痛的悲傷。
L是一個事業很成功的女性,她一開始來到我面前時展現出她把事情都處理的井井有條的模樣,直到她開口抱怨老公有多麼不理解她,對她各種批評,然後她也很直白的坦承老公無法滿足她各種需求,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方面的。
然後我們花了好長時間勾勒出她每日生活的樣貌,
先生對誰都好,除了她。
先生願意對身邊所有人付出,除了她。
先生在其他人眼裡都是又好又優秀的樣子,除了她。
其實仔細慢下來去想,他們身邊確實有很多不利感情的因子,例如關心跟控制同時存在的婆婆,兩方家庭各自沉重的責任還有教養方式的落差,彼此對於夫妻身分,對於家庭未來的共識也是沒有的。
她反覆的問
「為什麼先生不能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他為什麼不能懂我要什麼?」
然後我問她
「那妳先生又希望妳是甚麼樣子呢?」
「那他又需要妳什麼?」
這個問題一開始不能打斷她的悲傷跟無助。
直到我反覆的問。
她才停下來,愣愣的說,她不知道。
她知道自己不是大家所期待的那種溫柔婉約的妻子。
當她覺得自己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渴望,跟脆弱時,
丈夫聽到的都是指責,憤怒,還有攻擊。
這不是一個人的錯,這是越演越烈造成的。
一開始兩個人就有某種特質,一邊想追討,一邊想逃跑。
這個故事男女交換結局也是一樣的。
一樣的悲傷。
所有的惡言相向的起點,都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孤單。
感情出現問題,可以想想以下兩件事。
你知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你能不能好好的讓對方明白你要的是什麼?
總歸一句,如果彼此無法明白對方要的是什麼,這段關係就會是兩個人的痛苦。
沒有感情起始於痛苦,可是無法互相明白,無法互相理解,就會造成兩個人從幸福的起點逐漸往遠方走去。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產後憂鬱知多少:不是只有媽媽才有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知多少:不是只有媽媽才有產後憂鬱】



「永遠都睡不夠」、「擠不出足夠母奶餵飽寶寶」、「體重瘦不下來」、「長輩總是喜歡給予各種意見,真的很難溝通!」、「不是說第一胎照書養?每一本寫的都不一樣,到底哪一種才是最好的?!」、「沮喪想哭、自我責怪、逃避人際關係,覺得自己像被邪魔附身一樣」這些是新手媽媽們在孩子出生後常聽到的心聲。
談到產後憂鬱,大家通常直覺想到的是剛生完孩子的媽媽們,因為懷孕生產的疲勞、照顧新生兒的辛苦而出現心情憂鬱的狀況,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爸爸們也會在孩子出生後經驗到「產後憂鬱」。關於產後憂鬱,現在不是只從女性的賀爾蒙變化、照護新生兒的負擔來解釋,更傾向用家庭系統及生活適應的觀點來理解。
孩子的出生,對夫妻及家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迎接新生兒到來的喜悅過後,緊接而來育兒挑戰,通常為夫妻關係帶來相當程度的壓力,而進入親職角色(父母的身份)也是困難的適應問題。
寶寶出生後,新手父母必須開始照顧孩子喝奶、拍嗝、洗奶瓶、換尿布、洗澡、哄睡,還要應付半夜啼哭、生病等等諸多事項,加上許多夫妻還必須兼顧工作,因此夫妻過往的生活作息、社交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伴侶彼此間的角色也從單純的夫妻關係,必須加上父母的親職角色。
即使現在有許多育兒、教養的書籍或資訊,但每個孩子的出生並沒有附送「寶寶說明書」,每對父母都需要摸索如何照顧自己的寶寶,磨合出適合自己家庭的照顧方式,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為人父母始終是一項做中學的挑戰,父母的個人生命歷程及親密關係也都在孩子出生後,經歷快速並劇烈的轉變,父親與母親產後憂鬱很多時候是因無法適應這樣的轉變而產生的情緒困擾。
產後憂鬱症顧名思義為生產之後的期間發生的憂鬱症,是產後4個星期內出現憂鬱情緒、失去興趣及樂趣、失眠或嗜睡、食慾變差或變大、注意力或做決定的功能變差、無價值感、自殺意念或行為、心理動作性遲緩或激躁等症狀。
上述這些憂鬱症狀不僅會出現在母親身上,同樣有可能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父親身上,稱為「父親產後憂鬱」。
母親的產後憂鬱可概分為三類:
(一)產後情緒低落:盛行率約為30-75%,大多於產後的3-10日內發生,時間短暫、症狀較輕。
(二)產後憂鬱症:盛行率約10-20%,症狀與產後情緒低落類似,但較為嚴重、症狀多樣化、發作時間長。
(三)產後精神病:此為產後最嚴重的情緒障礙,盛行率約為0.1-0.2%。不同研究報告中女性產後憂鬱發生率約為10%-37%,而男性的產後憂鬱的發生率約為8.4% - 28%。
產後憂鬱不僅影響父母本身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對家庭系統、親職教養行為產生負面的影響;另外,有憂鬱症的一方也會干擾另一半與小孩的互動,而負向的親子關係可能對小孩未來的認知、行為、社會和情緒發展都會有影響。
產後發生生活重大事件、婚姻品質不佳、育兒價值觀與配偶不一致、溝通問題、從另一伴與重要他人獲得的社會支持不足、父母角色調適困難、照顧新生兒的壓力種種因素,都會增加產後憂鬱的罹患風險。
因為現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已經有所改變,現在的爸爸們也被期待負擔起照護孩子與分擔家務的責任,很多父親也無法免於照顧小孩的疲倦以及睡眠的減少,以前被認為影響女性產後憂鬱的風險,也被加諸到男性身上,加上男性傳統被期待的養家壓力,因此男性與媽媽們一樣可能發展出產後憂鬱。
然而父親的產後憂鬱多在產後一年內逐漸增加,在產後12個月憂鬱症狀達到高峰,這跟女性在小孩出生時就容易有憂鬱症狀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出生後,家庭生活常因孩子而必須重新安排,不只是時間上的安排,夫妻互動方式、育兒家務的分工、家庭經濟的支出都隨之有大幅的改變。
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孩子出生帶來的挑戰和考驗常讓婚姻進入低潮期,降低婚姻品質,而筆者過去的研究也發現新手父母在產後的婚姻滿意度越低,憂鬱程度會越高。
婚姻滿意度降低容易成為壓力源而憂鬱,而有憂鬱傾向的一方容易與配偶發生衝突,對婚姻關係越不滿意,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促進夫妻間雙方良好的溝通模式、提升婚姻品質,能使新手父母在迎接新生兒時有較好的心理適應,降低產後憂鬱。
不論是父親或母親的產後憂鬱,若將其視為孩子出生後夫妻要面臨的調適困難,新手父母要如何應因產後憂鬱症呢?
1. 夫妻共同分擔家務:夫妻一起討論協調出適合兩人的育兒照顧及家務分工,兩個人能相互支援。夫妻雙方均投入照顧寶寶或打理家務,會使夫妻凝聚力更強,遇到問題一起討論時,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
2. 夫妻互相扶持鼓勵:即使照顧孩子很辛苦,也不要忘了互相支持打氣,有了情緒上的支持與互相體諒,才能維持開放性的溝通。
3. 尋求社會支持:有困難時能向家人尋求支援,參與社區機構的活動,也能獲得一些實質的資源協助。透過社交網路,與其他新手父母交流時,也能發現同理的支持,達到情緒上的陪伴。
4. 留時間給自己:有時候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內疚,暫時托育寶寶,或與另一半輪流,短暫地離開「父/母」或「妻子/丈夫」的崗位,出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回到家庭中會更有能量和自信。
5. 尋求專業協助:當憂鬱症狀嚴重時,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都能有效地協助緩解憂鬱症狀。如果能一起尋求夫妻治療,更有助於處理家庭及夫妻面對孩子出生後帶來的適應困難。
產後壓力導致的憂鬱不僅影響父母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整個夫妻關係及家庭系統的運作,同時也可能影響在孩子在生理、心理、認知上的發展。夫妻一起正視產後的情緒變化及壓力,尋求各方面諮詢,一起並肩渡過,是面對產後憂鬱最好的方式!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睡不著怎麼辦?】


【睡不著怎麼辦?】




劇中台詞『因為完全睡不著,所以考慮了很多方法要怎樣才能睡著阿魯,然後漸漸變得不明白至今是怎麼睡著的了….睡覺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闔上眼睛結果也只是合上眼瞼而已…說是一片漆黑也只不過是看到眼瞼的底下而已,怎麼會睡的著呢...眼球要怎麼放才好呢…要用鼻子還是嘴巴呼吸呢…手擺放的位置是要握在一起好還是放在兩側好…宇宙的另一邊是怎樣呢…』
「銀魂2世界奇妙銀魂物語」為改編人氣漫畫銀魂的短篇小品,三名主要角色:阿銀、新八與神樂,分別由小栗旬、菅田將輝與橋本環奈主演,該劇除了拍成短篇劇集外,最近電影也正在日本上映中,票房相當亮眼。
當原作相當精彩的情況下,改編成劇集通常是頗有挑戰性的事,但這短篇劇集倒是完整地還原漫畫中的經點場面,連笑點也不放過,相信能讓觀眾暫時從煩惱的事物中跳脫一段開心的時間。
若您沒看過銀魂,大概說明一下主要的角色:阿銀(人類)、新八(人類)與神樂(夜兔族;外星戰鬥民族)一同在江戶的街坊中經營「萬事屋」,也就是收費幫人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神樂寄居在「萬事屋」當中,也因此在第一話當中,神樂睡不著的時候會衝下去找阿銀。
於是我們就來看看第一話「神樂睡不著」吧,人們偶爾都會有睡不著的經驗,可能在開學前、旅行的前一晚,每一種睡不著都有不同的對症下藥方式。
如果是在暑假期間,每天習慣晚睡晚起的人,在開學前一段時間,可開始試著固定作息時間(幾點睡幾點起床這樣),接著逐步提早起床時間,配合早晨接觸一點陽光(大概像坐在陽台上吃個早餐的時間),來穩定與令生理時鐘提前。
如果像神樂一樣,平時都有在上班,偶一為之的睡不著,這樣的狀況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1)可能喝了含咖啡因的飲料,又容易受咖啡因影響睡不著
解決的方法:今天就睡不著了,以後少喝一點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是不要太晚喝(大概下午三點前,影響會比較小)。
(2)可能睡前追劇太開心,或是最近有壓力的事情,讓頭腦太亢奮了,一直想東想西的,沒辦法入眠。
解決的辦法:神樂試著換了枕頭、棉被、外出跑城鎮50圈、吃下大量的食物,皆無法讓她趕快入眠,所以這個時候,積極的做些什麼,反而是種徒勞,躺著想讓自己睡著,腦袋卻一直想東想西,停不下來,反而開始聽收音機、讓焦躁的心情平靜下來,神樂馬上就睡著了。所以這個時候反而是要做些靜態放鬆的活動,讓心靜下來,反而能得到好眠。至於要做哪些靜態放鬆的活動,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即可,像劇中聽收音機的恐怖故事不見得適合大家喔…
如果長期有睡不好的困擾,也可以詢問醫師或心理師看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陪伴在我們身邊、一心一意愛我們的寵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疼痛】



【疼痛】

『因為疼痛,所以存在;因為被愛,所以存在。』


今天剛好跟朋友聊到青少年自傷這件事情。在校園實務現場接觸到的自傷,多數是在家庭、感情、人際、學校…遭遇到心裡難以承受的痛,因此以他們在崩潰當下僅存的自救本能,選擇以身體的疼痛來抵銷或轉換心裡的痛。
其實每個人面對痛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會悶頭大睡一場、有的人會大吃一頓、有的人會喝酒買醉、有的人會運動發洩。我發現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吃辣和看恐怖片。辣的刺激與恐怖片的驚嚇,其實也都是一種痛覺反應。生活中的苦痛一點一滴積累,或是排山倒海襲來,都會讓我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這種選擇是很本能的反應,例如平日工作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替代性創傷,我會以吃辣、看恐怖片來宣洩;而當初歷經親人離世時,我則是選擇戴起耳機走了四小時的操場。自傷不是沒有在選項名單中,只是當我知道我還有更多選擇的時候,自傷沒有成為我的首要選項。
寫著疼痛的時候,心裡浮上的一首歌是謝震廷的愛麗絲。一方面是因為知道創作愛麗絲的過程中,他經歷了自己的疼痛期,另一方面是張瑀分享過,對震廷來說愛就是疼痛。為什麼我們會痛,就是因為我們還愛著。
「因為疼痛,所以存在;因為被愛,所以存在」,這是友人分享給我的一個小故事《絨毛兔》。故事裡說:「當你活著、愛著,就不會在意那種痛了」。生活中、關係中、成長過程裡,誰不曾被傷害過?即使跌倒,也帶著滿身的疼痛與傷口站起來繼續往前走,感受著疼痛、感受著自己還活著,感受著自己還有愛人與被愛的希望。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關係與關心不能是單行道】

 

【關係與關心不能是單行道】

「以前我們過得比你們更苦,我們的爸媽比我們做得更糟,我們都沒想去自殺,你們就是都太草莓了啦,才會想去自殺」。




遇到一個很困難理解的問題時,我們很容易馬上從自己的經驗裡找到可能的答案,然後想快速的透過這樣的方式找到問題的解答。對方最好也回答「對,我也這麼想」,或是「嗯,我知道了」,那這件事就皆大歡喜,沒有衝突、一切很好。
其實面對人生的問題,我們不只有一種選擇。我們至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問題解決導向」,另一個是「情感陪伴導向」。問題解決導向,大部分的人都應該不陌生,就是在你思考要不要分手的時候,冷靜的告訴你「不是分,就是在一起,不然就暫時冷靜一段時間」的那種做法。情感陪伴導向,則是知道前面的三個選擇通常想分手的人自己都心裡有數,之所以無法選擇,想必還有比那個選擇更多的什麼經驗跟情感糾結,所以會願意花比較多力氣,把自己的頻道從「問題解決」切到「情感陪伴」,一起聽一聽這些經驗、看一看這些情緒。
等一下,生活裡時間跟精力總是很有限,而且什麼「情感陪伴導向」爺爺奶奶也從來沒對爸爸媽媽做過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需要?而以前的父母就不需要?
其實,應該不是爸爸媽媽不需要爺爺奶奶這麼關心,而是過去的時代資訊比較少、刺激也比較少、個人能鑽牛角尖跟胡思亂想的範圍也比較少,是一個整體而言比較「單一」價值的時代,然而,現在的時代擁有許多刺激、縱使老師不教孩子也有許多豐富的來源接觸各種資訊,不出門也可能有網路的社群或是霸凌,「多元」價值的時代裡,孩子能擁有的內在世界變得更寬廣、也更幽微,因此需要父母成人多一點的理解,像在孩子寬廣而不那麼確定的世界裡,陪著他們打一盞燈,站在他們的身邊,陪他們一起辨識經驗、辨識是非、辨識情緒。
所以有父母們自然想試著讓世界變得「單一價值」一點,簡單一點。
於是採取「問題解決導向」的「你說,我聽」、「你教,我學」、「你主動,我被動」,這樣的互動方式通常十分有效率,而且能感覺到問題確實被解決,情緒都是個人要想辦法消化的,孩子也必須想辦法消化這一切,才能成為一個能融入這個世界的大人。這樣單向的價值觀,很準確而有效,但也缺少了很重要的情感連結,與彼此交流。更危險的事情是,孩子的心聲跟情緒也很少有機會能好好說清楚,「嬰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引導下,不論父母多麼努力教導正確的觀念,孩子卻很容易因為缺少發言權,也缺乏從描述經驗裡梳理、理解自己情緒、消化自己情緒的能力。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的作者,透過他身為監獄青少年觀護人的經驗,指出缺乏理解情感的能力,會讓人容易走岔、犯錯也不容易確實改正,跟自己內在失聯。《教出殺人犯》一書,則提及許多父母如何辛勤地照顧子女,孩子也是人人以為的乖孩子,卻走向犯下大錯的路,主因在於父母給出的許多愛,孩子卻不見得是一樣的理解,於是書籍指出父母如何理解孩子的理解與情緒,其實可能比較重要。
自殺,或是殺害別人,都是難以磨滅的傷口。
能不能試著找到一個空間,拉住自己,拉住解決問題的衝動,試著聽,試著理解孩子的世界是張怎樣的地圖,試著陪他走,陪他認識自己,認識情緒,認識怎麼渡過許多的情緒風暴,好讓他擁有面對人生風浪抵禦困境的能力。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再來一次的勇氣】

 

【再來一次的勇氣】

「我真的沒有辦法了...」
僵在舞台上的小燕,一行眼淚就要掉下來。
看到她這樣,感性上我其實不太忍心,而理性上我知道,來參加好幾次工作坊的她,終於要開始屬於她個人的「工作」了。
我咬著牙,沒讓她逃下舞台。






【小燕的挑戰】
小燕所做的海豚訓練(Dolphin training),是這幾年我在和工作坊學員探索失敗時,最愛用的練習,也是一個高強度的練習。
在這個練習中,會有一位學員擔任海豚,其他人會在海豚不知情的狀況下,指定一個動作(比如:拍手唱生日快樂歌,拉一張椅子坐下來等)。然後再邀請海豚來到舞台上,想辦法做出這個動作—
之所以叫海豚訓練,是因為其他人會扮演「訓練師」的角色。當海豚嘗試的動作「接近」答案了,訓練師發出「嗶-嗶-嗶」的吹哨聲,如果海豚的探索離譜了,哨音就會消失。
小燕僵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內在經歷了許多複雜的感受,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關於【失敗】的心理學。

【一分鐘失敗心理學】
即興一定會失敗,生活也是。
當我們探索未知的時候,會做對些什麼,也會做錯些什麼,這些做錯的時刻,就是失敗。
大部分人都是累積了不少經驗的失敗好手。因此在【下一次探索/失敗前】,我們會有【焦慮】的情緒,因為怕自己做不好。
而在【探索/失敗發生以後】,我們會有【失落】的情緒,因為想做好卻做不好,會讓我們挫折。
然而,我在即興劇工作坊與心理治療經驗中,發現真正的【魔鬼】藏在焦慮與失落之間,失敗與恐懼之後,那就是【羞愧感】。

【敵人就在羞愧感】
羞愧感這個詞大家也許很陌生,如果換成【丟臉】【沒面子】大家或許會比較有感。
這是一個很隱性的感受,因為它並不如憂鬱、焦慮好認識,卻有著強大的力量—有些人會說,他會忽然感覺到強烈的難堪感,這個難堪會讓他【突然暴怒】,發了連自己都嚇一跳的大脾氣。或讓他【極度難受】,連一秒鐘都無法待下去,甚至覺得死了還比較輕鬆。
為什麼羞愧感的影響如此強烈?那是因為羞愧感源自【自我被否定】的感覺—也許是【我如此地弱小】或是【我毫無價值】的想法。
當我們對別人展現自己—我們的聲音、身體、想法時,羞愧感伺機而動。

【讚頌失敗—迷人而衝突的即興心法】
即興,是與失敗(和羞愧)共舞的藝術。
即興劇中有個概念叫讚頌失敗(Celebrate the failure),這是一個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想法—失敗已經夠恐怖了,怎麼還要讚頌它?或著反過來—怎麼可以讚頌失敗!這樣不就是鼓勵擺爛嗎!?
當我剛開始學習這個概念,也覺得實踐起來很困難,那時的我,是個不熟悉舞台也害怕被評價的人,即使工作坊中有一些練習讓學員在失敗時歡呼,但真在舞台上失敗時,實在很難這麼開心...
就跟小燕一樣。
和小燕不同的是,曾經我幾乎逃離了工作坊(創傷反應的理論說,壓力來襲時我們會有戰、逃、或凍結的反應—我三個都集滿了)。
直到2015年,我來到加拿大卡加利參加國際工作坊。一直到我付錢買了機票訂了旅館,才意識到—在這堂課,我需要用英文演出,而且是即興演出。
我害怕丟臉,因為聽不懂同學的英文丟臉,因為說不出對的英文而丟臉。當我咬著牙站在舞台上,我的惡夢發生了—還真的聽不懂,於是我僵住了,在二十來個國際學生面前。
這時候,工作坊的老師,也是即興劇大師Keith Johnstone—七十來歲的英國老先生,他看著我,握起了他的雙拳,高高地舉到天空,孩子氣地喊了一句"Again!"
那一刻,我因為羞愧而繃緊的身體鬆了。
對啊,就再來一次吧。
於是我找到了讚頌失敗的方法,再一次(Again!)。
失敗確實可怕。但也因為可怕,所以要看見它。
讚頌失敗不是擺爛,是為了【面對】與【行動】。
面對,是讓你與你的夥伴,不去忽視房間裡的大象,而是更真實/誠實地面對現況。
行動,是為了從失敗中學習,透過持續地探索、反饋與修正,我們才能真正從失敗中學習,而不是被羞愧感擊垮。

回到小燕。
腦中百感交集的她,正經驗著失敗與羞愧帶來的衝擊。
我問小燕「還有一分鐘,妳希望台下夥伴給妳提示嗎?」
這句話,是讓小燕「再來一次」的關鍵。
一方面,我們【不坐視夥伴受苦】—因為一個人孤單地承擔一切,是很恐怖的經驗。因此我詢問小燕是否想要協助?
另一方面,我們不把夥伴當成無助的小孩,意思是【不幫他解決所有問題】。很多時候當夥伴面對挫折,我們會過度保護或縱容,也許是直接告訴他「對」的答案,或是讓他「休息」,也就是逃離了現場。
這樣做很善良,但也很可惜。因為這可能會是小燕的蛻變。
不坐視夥伴受苦,也不解決所有問題,是為了【擴展夥伴的心理空間】,當心理空間變大了,我們可以感受,同時行動。

小燕點點頭,同意了。
我告訴小燕「關鍵在你的身邊,不在你做過的事。」
小燕聽我這樣說,眼睛把台上掃射了一遍,忽然笑了。
她瞪了我一眼,拿起台上的小時鐘—這個她多次走過,卻從來沒用過的東西。
這一刻,台下的訓練師們爆起興奮的「嗶-嗶-」聲,幾乎無法壓抑。
最後十秒。
小燕把時鐘轉來轉去,放在頭上又親了它。
訓練師們激動得要命,恨不得可以用更多的「嗶-嗶-」聲和小燕一起走到終點。
5、4、3、2、1—
就差那麼一點點,只要小燕把時鐘放在左腳掌上(她幾乎掃過去了),就達成目標了。
我們看著小燕。
小燕看著我們,忽然把雙手高高舉起,瞇起雙眼大喊「再來一次!」我們笑了,跟著小燕舉起雙手...
再來一次!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