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學校沒有教的事-「喜歡與被喜歡」(下)

 

【關於被喜歡】
學校沒有教的事-「喜歡與被喜歡」(下)


我上一篇文章的結尾,問了一個問題。
「你是從哪裡學到怎麼去喜歡一個人的?」
思考這個問題,或許你原本對於「喜歡」的一些疑惑,會有一絲線索。
被喜歡這件事情,也是一樣的。
在被雙親喜歡的過程中,自己以怎麼樣的姿態被喜歡著,能展現更多樣的自己,還是必須被限縮在某種框架規範之中,這是很值得反思的一件事。
無可否認的,所有原初的依附關係,對孩子來說都是未來人生路上經歷各種親密關係的基石。
但也有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從生長過程中所經歷到,各種新的人事物,去學習,去修正,去調整自己對於關係的態度,以及重新認識關係中的自己。
在關於被喜歡這件事情上,很多人常問的兩個問題是。
「如果我不喜歡他/她怎麼辦?」
「我要怎麼好好的喜歡他/她?」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不喜歡他」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指「我討厭你」,不是指「你很爛」。
更多時候說出這句話的那個人,指的是,無論我對你的想法是怎麼樣,但我沒有準備要跟你發展成互相喜歡的關係,甚至是情侶/伴侶關係。
有句經典的話是「你很好,但我沒辦法跟你在一起。」
是的,有的時候這句話會讓人很氣惱,我很好,那為什麼拒絕我。
不過情感就是這麼一回事,只有適不適合,剛不剛好,準備好了沒,心中有沒有悸動,甚至是時機對不對,很少有所謂的「好不好」。
有時候還有「我也很喜歡你,但不是兩性交往的那種喜歡」
或是「我也很喜歡你,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這當中有很多微妙細緻的訊息在雙方之間流動著。
通常先表示好感,或先告白的那一方來說,首要想得到的訊息,通常先是「結果」。
無論被喜歡的那方回應什麼,通常告白方會簡化成兩種結果,「答應」或「拒絕」,但如果出現第三種資訊不清或兩種訊息都有的結果,則會很容易產生混淆,疑惑,或是偏向某一方去解讀。
我們從小的教育,有兩件事情很容易造成情感危機或是讓人受傷,第一件事情是,「不要傷害他人」,第二件事是「要符合別人的期待,要聽話」。
為什麼說這很危險呢?
前面提到的,對主動告白或表示好感的那一方來說,對於傾聽這件事,很容易傾向結果導向。
所以當我們在拒絕一個人的時候,「過於」擔心傷害他人,「過於」擔心無法符合對方的期待,就很容易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也無法有餘裕去聽懂對方想要的是什麼。
這就是我們上篇文章有提到的。
「學會認識自己的情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對方的感受,是喜歡一個人,基礎的第一課。」
我們無法總是符合別人的期待。
我們也不需要總是符合別人的期待。
尤其是在感情上,當你發自內心的沒有想要跟某個人有某種形式的關係的時候,需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
雖然這也很難,因為生長背景與教育制度,讓我們實在是太習慣「要聽話」。
不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受傷的不會只是自己,而是雙方。
比起糾纏一陣子之後,才咬牙模糊的說「我還是沒有喜歡你」
不如一開始就聽清楚內心的聲音,說「我對你沒有朋友以外的情感」
拒絕一個人,拒絕別人的好意,拒絕別人的告白,
並不是壞事,也沒有傷害任何人,而且就算傷害了又怎樣呢?
因為喜歡一個人,然後告白,
本來就是冒著先卸甲的風險去袒露自己的真心啊。
這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冒險。
不是所有的冒險都會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對象都值得無止境的拼搏。
適當的拒絕,是人際關係界線健康的象徵。
健康的人際界線,能讓你感覺到自己在人群中是舒服且安全的。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我要怎麼好好的喜歡他/她?」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有些人,已經成熟到懂得怎麼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也會懂得在關係中照顧自己,照顧對方,懂得適當的接受對方的好意跟拒絕。
但畢竟情感是終生的課題,無論如何有些重點還是時時刻刻可以反思的。
「你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你怎麼對待伴侶(喜歡的人)」
這句話很值得省思,
你對自已是嚴苛的嗎?
你對自己是混亂的嗎?
你有許多對自己的不滿跟質疑嗎?
你足夠的傾聽自己的心聲嗎?
通常對伴侶很嚴苛的人,對自己也是很嚴苛的。
通常很漠視自己內在需求的人,你的伴侶也會覺得很孤單。
關係是一種互相流動的狀態,有來有往,有高有低,但也恆常不變的彈性變動著。
好好喜歡一個人的方式,沒有標準答案,雙方共同努力建立足夠的信任感,安全感,親密感,還有自在感,都是提高關係品質的重要條件。
有件可怕的事情,很容易在關係中出現。
那就是,用「新的關係」從「舊的關係」中逃跑。
例如,跟原生家庭關係不好,急著想要談戀愛或是進入婚姻,以為就可以離開控制狂的父母,或是情緒過大的家長,但往往做出這樣選擇的自己,很高機率會挑到一個跟原生家庭家長很類似的對象。
沒有人能永遠拯救另外一個人,也無法總是期待著別人的拯救。
回歸到前一篇提到的一句話,
「如果連對自己的認識都是一團模糊,帶著模糊的自己進入感情之中,就會把對方也看成一團迷霧,撥不開也前進不了。」
同理,如果有個很糾結你心的重要關係無法解套,那就會經常出現在你的生命中,無論是工作,朋友,還有親密伴侶。
所以做個結論,
「在問問怎麼好好喜歡一個人的同時,也思考思考,怎麼好好喜歡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吧。」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學校沒有教的事-「喜歡與被喜歡」(上)

 

【心理師好黑暗專欄】學校沒有教的事-「喜歡與被喜歡」(上)


[ 關於喜歡 ]
你還記不記得,生命中第一次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喜歡」在生命的原初,是很模糊的,喜歡爸爸媽媽的喜歡,喜歡玩具的喜歡,喜歡兄弟姊妹的喜歡,喜歡其他同學的喜歡,再來可能是某個令你心跳加速臉紅耳赤的喜歡。
喜歡一個人,是一種很大的能量,很常我們會因為喜歡一個人,而願意去做一些事。因為喜歡某個老師,所以很努力的專研那個科目,因為喜歡某個同學,而用盡各種方法吸引他/她的注意,也可能因為喜歡某個人,而努力讓自己變成他眼裡或自己眼裡更好的樣子。
也因為喜歡一個人,我們會在意,會計較,會比較,會糾結,會注意各種小細節,有很多時候我們期待著某個人也能回應自己的喜歡,甚至希望自己也能夠被不同的對待。
有這樣的期待都是很正常的。
也因為喜歡,所以除了想要獨家擁有的慾望之外,還會有一種很珍貴的情感在裡面,那就是「想要珍惜」。
很多在「我喜歡你」的這種情感糾結中,有個很大的障礙是「不知道怎麼珍惜」。
有的珍惜,是我對你好。
有的珍惜,是我全然的對你好,為你付出。
有的珍惜,是我看你所需,量力而為。
有的珍惜,是我也好好照顧我自己。
有的珍惜,是跟你一起往更好的人的路上走去。
有的珍惜,是知道有難以跨越的障礙,選擇一個讓彼此都舒心的方式,轉換新的關係模式。
還有好多好多種珍惜的形式。
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情,「這些珍惜不是只是為了他/她」,更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願意這樣做,我們的內心渴望這樣做,我們也無法克制自己不這樣做。
有些人表達過了喜歡,傳遞了心意,或是嚐試過各種示好的舉動,然後感覺到挫折,傷心,憤怒,怨恨,無奈,無力,失望,疑惑。
「我好喜歡他,可是他/她卻好像不是這樣,我好痛苦,怎麼辦?」
很多人會問這個問題。
是的,喜歡一個人,對方卻無法給予自己想要的回應,確實很難受。
這個難受是很正常的反應,不可能一下子就不見。
確實是需要調適,需要慢慢的將心思轉移,有的是把那些好的心思去轉移到生活中其他事物上面,有的是去調整我們自己對對方的心態跟期待。
這些都是不容易,但卻又是讓生活歸於平靜的必經之路。
我們無法擁有對方的情感,跟對方進一步的關係,但我們其實還擁有「珍惜對方」的能力。
有時會因為珍惜,因為不想失去,所以掙扎,所以躁動,會做出理智狀態下知道不適切的反應,然後感到後悔,或是造成關係更不可逆的傷害,這是一件令人感到很悲傷的事情。
珍惜的力量可以是那樣,但也可以是這樣。
珍惜對方,珍惜自己因對方而產生的情感,所以願意不躁動冒犯,不強迫威脅,不以自己的意志為對方的意志,願意直面自己所驚擾的一切,然後退後一步,讓彼此的生活有各自能夠安在的空間,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無論是親子,伴侶,朋友,或是任何關係。
學會認識自己的情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對方的感受,是喜歡一個人,基礎的第一課。
表達跟傾聽,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而已。
必須先透過能明確的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還有對關係的想法,期待,乃至於對自己能接受與不能接受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自我認識。
「如果連對自己的認識都是一團模糊,帶著模糊的自己進入感情之中,就會把對方也看成一團迷霧,撥不開也前進不了。」
在發現喜歡一個人之後,可以問問自己。
我現在狀態怎麼樣?
我是怎麼樣的自己?
我喜歡這樣的我自己嗎?
我喜歡的是怎麼樣的他/她?
我能不能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
我能不能夠退一步讓對方好好的表達他自己?
喜歡一個人,面對的不只是對方而已,
往往會需要有更多與自己對話的時刻。
[ 額外加註 ]
每個孩子一出生,大概有很高的比例都會先經歷過「被別人喜歡」,還有「看著別人互相喜歡」的過程,那個別人,可能是照顧者,可能是雙親,可能任何長輩。
「你是從哪裡學到怎麼去喜歡一個人的?」
思考這個問題,或許你原本對於「喜歡」的一些疑惑,會有一絲線索。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專注美好的人事物】

 

【專注美好的人事物】




小孩子好喜歡氣球,仔細觀察小孩到底為何這麼喜歡氣球,除了可愛的造型,會飄浮,還有不知為何氣球會鼓鼓的。有一次看到小孩在玩一顆氣球,輕輕碰到氣球就會彈很遠,在等待氣球慢慢降落的過程,也令人充滿期待。當氣球不受控制地彈來彈去,也正是最有趣的部份,逗得小孩哈哈大笑。就算氣球不小心破了,小孩頂多嚇了一跳,但情緒很快就過去了。
  在諮商中,我常常用氣球比喻人的壓力,當人有情緒或壓力卻不知如何宣洩時,就像氣球充飽了氣,總有一刻會爆掉。如何不讓氣球爆掉,又不至於失控亂飛,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抓著氣球,讓氣一點一點地慢慢放掉,而諮商或治療就是這個慢慢放掉的過程,心理師的陪伴,讓個案在放氣的過程不至於失控。
  曾幾何時,我們從一個孩子充滿好奇的眼光,轉變為成人被現實壓著跑的眼神。氣球的不受控制再也不好玩,等待氣球慢慢降落的過程令人煩躁,我們只希望氣球的氣不要這麼滿,最好都不要有壓力或情緒。甚至氣球還沒有爆掉,我們已經先有預期會爆掉的心態,就先擔憂了起來。
  或許,現在可以試著改變我們的看法,氣球中的壓力,是一種未知與挑戰,但也代表著一種可能性。氣球中的情緒,代表了我們真實的感受,也可以是一個重要的提醒。
  新的一年開始,今年的你有什麼新希望或新目標嗎?讓我們換上孩子單純的眼光,先將眼前所見的生活視為美好,也將眼光專注於美好的人事物上,充滿期待地盯著氣球,接受這個目標有各種可能性,努力追求,但也欣然接受各種結果。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冬日憂鬱症候群】

 

【冬日憂鬱症候群】



前一段時間,有很多周遭的朋友們,紛紛反映自己情緒狀況不太好,覺得悲傷,覺得混亂,覺得無力,覺得胸悶,喘不過氣。
冬日憂鬱症候群,當然不是一個正式的學術名稱,實際上在醫學上也沒有這樣的病症。
但冬天,確實會帶來很多東西,也會讓某些東西彷彿消失在你的生命。
前一陣子連日的低溫,加上歲末年終,佳節將近,相信大家都有感,似乎很多事情突如其來的交疊在一起。
無論是環境的,還是個人身心狀態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仔細的一條一條列下來,每件事情,對自己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有人會說,因為冬天天氣冷,就想窩在被窩,對很多事情都很懶散,沒有動力,拖延的行為增加,也比較不想跟他人互動,原本對自己的自信心,好像也隨著氣溫不斷的降低,還有耐心、穩定度、衝勁。
有人會說,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覺得負面情緒不斷襲來,只能硬撐著自己,勉強自己去完成,好像需要強迫自己去面對。
例如公司的工作,或是計畫案,要趕在過年前完成,例如同事的離職或是合作狀況經歷到一種瓶頸,又或者是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關係,在前一段時間有了新的變化,失去了誰,增加了誰,也有可能是與親密伴侶的關係,進入到需要重新審視的狀態。
年末事情多,情緒也就容易感覺到焦躁,社會上瀰漫的不安氣息,也更容易被原本就比較敏感的朋友們所接收到,這不代表不好,而是需要被看見,被覺察。
無論是什麼時刻,當你意識到自己有些忙,有些疲倦,千萬記得要讓自己慢下來。即使企劃案很趕,即使覺得周遭的人非自己不可,即使覺得自己的進步始終不夠快,也一定一定要慢下來。
只有在心態上慢下來,才能不掉入一種無盡追趕的迴圈當中,才能不失掉自己原本待人處事的節奏。
冬季,本來就是休生養息準備面對春天到來的季節,人類的身體有時候就是會順應這樣的變化,而產生反應,這樣的反應是一種提醒,也是一次自我檢視的機會。
「我現在的工作節奏是我感覺到舒服的嗎?」
「我對目前階段的人生安排感到迷惘不安嗎?」
「是不是有一些人際挫折反覆在生命中出現?」
「準備返家過年這件事情令我感到焦慮嗎?」
「這一年自己的成長,有被自己或他人看見嗎?」
「目前的人生感覺到停頓,或是有所前進?」
「他人的眼光,讓我得到或失去了什麼?」
「力量被我放在身體的哪裡?」
「多久沒有出去走走?」
「生命中是否有新的事物與能量?」
反思,有很多方向。
上述任何一個問句,只要你願意慢下來,靜下心。好好傾聽身體的聲音,內心的感受,通常都能出現至少一個你未曾發覺的感受或是靈光。
冬日,帶來的不只是憂鬱,還有重新整理,核對自己狀態的機會。
我們不可能總是在一年間,每個時刻,都拼勁十足的向前衝,也不可能都沒有經歷停頓不前的時刻,也許一壺熱茶的時間,也許睡前的15分鐘,也許在上班前捷運上的20分鐘,又或者是在健身房跑步的半小時。
跟自己在一起,問自己一個問題,確認自己的狀態。
無論得到的是迷網,又或者是肯定,都記得要跟身體所反映的感受做核對,因為身體經常是充滿智慧的,只是在快速變遷的生活中,經常被我們遺忘。
不要忘記內心,也不要忘記身體,好好跟自己在一起,無論是冬日還是夏季。
冬天不只是耗損,也是迎接下一個階段開始前,重要的儲備時光。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到底怎樣教才最好】

陪孩子長大的重要小事



『每一個遭遇困境的大人心裡,都有一個受傷孩子的身影。』
  帶著這樣的工作體會,讓我每每在路上、在捷運上,都忍不住觀察每一個小孩是怎麼長大的。當孩子在耍『小孩子脾氣』,用大音量或大動作驚動所有路人時,有的家長會千依百順的照著他的話去做;有的非常生氣地大聲喝斥他;有的會非常理智地提出要求;有的就直接連拖帶拉把孩子帶離現場。各種家長的選擇,一定都有他們長時間相處形成的互動模式,有的可以很有效解決問題,有的卻是讓問題變得不可收拾,讓兩人發展出劍拔駑張的情緒。
  其實,孩子是這麼長大的。
  從襁褓時期開始,『肚子餓』是小嬰兒人生最大的痛苦與困擾,每當發生他就哇哇大哭,立刻換來的是乳房或是奶瓶。這時候在嬰兒的世界裡,他是無敵的,要什麼就會來什麼,全世界都為了他而活。但隨著慢慢長大,這樣的世界會一點一點崩毀,他會發現事情不是他想要就能夠達到,而且還必須得要遵守一些社會上的規矩。像是練習用湯匙吃飯、乖乖地坐在餐桌、不可以遇到不開心就大哭。
  從美好、隨心所欲的世界,到現實的人類社會,是一段充滿挫折的歷程。
  那天夜晚,捷運上坐在我對面的一對夫妻,和他們五六歲的孩子。三人看起來都累壞了,孩子側躺在媽媽的腿上睡著,爸爸大包小包勉強支撐著眼皮。快要進到終點站時,爸爸拍拍孩子,要他準備醒一醒下車了。雖然是眼睛半開了,但孩子一臉痛苦,呢喃抱怨著自己的腳好麻,怎麼可能可以自己走?來來往往的拉扯,孩子明顯是想要賴皮叫爸爸抱他,但他的體型還有爸爸手上提著大大小小袋子,怎麼可能呢?終於是半推半就把他拉起來,他還是哭喊著自己的腿很麻。一直走在我的面前,那一對父母,一人一手扶著孩子的手臂,勉強的帶他走到月台的位置上坐下,等待他發麻的雙腳復原。
.
  這就是孩子每天在面對的困難,他多希望自己的不舒服,可以像嬰兒時期一樣,只要大哭就獲得解決。但隨著長大,他就是要學著面對現實中有不可能實現的願望。這時候,父母無需強加更多的壓力,要他面對現實;也不需要粉飾太平,幫他解決所有的問題。父母能做的事情,只能是陪著他度過,給他一雙手,一個暫時倚靠的臂膀,一些安全、充滿愛的陪伴,他就會慢慢地安全長大。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陪你過生活】

 

【心理師陪你過生活】-我要去跟小狗玩


生活瑣事多,心理師陪伴你停下腳步想一想。
農曆年前,我到外縣市參加工作坊,夜幕降臨後,我在住宿地點附近的生鮮超市購物,離開時,我看著一隻在機車附近徘徊的狗,心想這八成是一隻流浪犬,因為沒有繫項圈,也沒有穿狗背心,這時一個年約十歲,陌生的小男孩突然衝著我說:「他很可愛對不對?」我看著他說:「對啊。」同時心理在想:他怎麼就這樣跟我這個不熟識的成年男子說話呢?他有家人或朋友的陪伴嗎?就在我看著他,還在思索該怎麼繼續或結束這個對話時,流浪犬走遠了,小男孩開口說:「我要回家了!」在我還來不及道別,他又改口說:「我要去跟小狗玩。」,同時兀自地往流浪犬的方向跑了過去,流浪犬大概被他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到了,夾著尾巴倉皇的逃離,之後時不時的我就會想起,那個在夜晚追逐著小狗的男孩。
如果你是我,會怎麼回應這個小男孩?又會思索些什麼呢?
關於小男孩,首先我在想的是:他能不能好好保護自己?是否知道怎麼選擇適當的互動對象,維持一個長期、穩定的正向關係?他選擇互動的人或對象時,如我和流浪狗,是否有經過思索,或者對他來說就像是在玩大樂透的遊戲,有機會就嘗試看看,說不定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可以一起玩樂的對象,但這種不期而遇正向回饋,正是「操作制約」中「變動比例」的回饋,最容易增強原本行為的回饋,也就是讓他不斷的找陌生人「搭訕」,直到找到一個願意跟他互動的人。或許小男孩很渴望有人或動物跟他玩、跟他互動、甚或是關心他,但什麼樣的家庭或社會環境,會讓他需要在晚上七、八點時,還在外面不斷的尋找陌生人來互動呢?同時,換個角色來說,對於這種突如其來的互動,有誰會是準備好的呢?或許大多數被他搭訕的人,感覺到的就像那天我的感覺—有些訝異!
第二,我也在想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適當地表達、展現他對其他人的關心或友好?當他說要去找小狗玩,但對小狗而言,面對他突然的衝了過來,大概也沒有時間思考眼前這個小男生,是要來跟他玩的或是要來傷害他的。缺乏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或許也讓他常常在朋友間四處碰壁吧。
這個小男孩讓我想起那些放學後沒有辦法獲得適當關照的學童,我衷心期望能有人可以協助他們,照顧他們歸屬與互動的需求,教導他們有關人際互動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為什麼要了解自己?又要怎麼了解自己?】

 

【為什麼要了解自己?又要怎麼了解自己?】


「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助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巴菲特力薦的經典《金錢遊戲》寫道。
  人生和市場,很像。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人生會用昂貴的代價幫你做到。」
  許多人因為失戀、失業、失控前來治療。在心理治療的歷程中,當我們穿過這些問題的迷霧,會發
現「失去自己」才是這些問題的核心。
  活著,卻活不出自己。
  心理治療,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踏上一條「了解自己」之路。或許有一天...這些求助的問題,會變成生命的禮物。
  這正是心理治療「慢慢來,比較快」的原因。
  不是因為看了幾本心靈成長書,而去強迫自己愛自己(發現這中間的弔詭了嗎?)
  而是當過去的黑影來襲時,你能夠一笑置之,淡然處之,進而轉化為指出一條路的光亮。
  我剛開始做心理治療時,接到許多失戀的個案。
一開始我們都在談失戀中的傷心、想念、氣憤...。這叫作「急性期」,就像傷口破皮了,要敷藥要結痂。慢慢地,我們談的,不再只是失戀。
  而是為何我總是這樣愛人/討愛/愛不到?
從原生家庭爸媽帶來的影響,談到就學就業階段的衝撞,以及對於未來出國或是成家立業的想像...我們開始談論,「我」是如何活著?
  這是我想要活著的方式嗎?
心理治療到了這個階段,有些個案會驚覺,原來我過去都用同一套(受困的)方式活著,而不自知。原來活到這個年紀,見過這些世面了,還可以重新選擇。每到這個階段,我都會想起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千與千尋)》。無臉男伸手要給千尋金幣時,千尋凝視著無臉男的眼神。
那是凝視黑暗的一雙眼睛。
那是心理治療所前往之路。
那是一條不忘記名字,才能回家的道路。
「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人生會用昂貴的代價幫你做到。」透過心理治療了解自己,找回自己。
如此付出的代價,要比人生插手幫忙,低得多。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女孩很受傷】

 

【女孩很受傷】男孩卻搞不懂的


最近有個女孩跑來向我抱怨,她發現自己的男朋友很不懂得戀愛的情趣,總是像個木頭一樣不懂得怎麼回應女友的撒嬌,不然就是做一些很白目又不可愛的舉動讓女友『氣噗噗』。聽著女孩在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除了感受到她的生氣,還有點疑惑加上沮喪,如果這是她打算相處一輩子的男人,該怎麼讓兩個人都能過得自在,又對彼此相處上感覺到心靈上的契合跟滿足。
.
那天,兩個人睽違已久的約會,去到海邊吹吹海風散心。在海邊的步道散步時,女孩踏上步道邊的矮牆,稍作平衡後享受著海風一步一步緩緩前進,男孩沒有多作反應,只是安靜的在一旁並肩走著。走了一小段路後,女孩決定要從矮牆上下來,她撒嬌地叫住男孩,張開雙手要男孩抱她下來。男孩看見這個動作後,愣了一下,然後他的下一個動作是有點胡鬧地戳了女孩的腋下。女孩瞬間傻了,擺出有點生氣的神情,明確地叫他抱她下來,但男孩還是重複了一樣的胡鬧動作。這次女孩真的生氣了,不管男孩急忙伸出要牽她下來的手,自顧自地從旁邊跳下,頭也不回的往前走。
.
這個故事裡面,我知道女孩真心感覺到疑惑,她不明白自己已經這麼明確傳遞出去的『愛』,為什麼被這樣無視。錯愕跟氣憤之外,沮喪的感受也很強烈,已經儘可能主動表達情意的女孩,為什麼無法讓兩個人的互動關係,進展到直接明白地互相袒露,還是存在一層隔閡。
.
從小到大,在刻板的性別教育之下,絕大多數的男孩子,都被要求隱藏脆弱的情緒,每當哭泣的時候,男孩就必須趕快收起眼淚,或是躲到自己的小空間去處理情緒。久而久之,有許多男孩會開始覺得表現情感是危險和無用的,因為當你需要的時候,通常不太會全盤被承接,而是會用各種方式來抑制你的情緒。往後的學業或工作上,也會因為不情緒化的、明快的和果斷的做事方式得到讚賞。這樣的發產歷程,對一個男孩的人格養成是有很重大影響的。
.
愛情對男孩來說,也像是這樣的一件事情,只要男孩表現出自己在乎,其實也同時顯露出自己的脆弱,這樣的處境會讓一些男孩直覺地感受到不安全。因此,用一種打鬧的方式面對,像是偷拉喜歡的女同學馬尾這種常見的劇碼,是可以偷偷表達一點情感,卻又相對安全的選擇。
.
在親密關係之中,確實可以因為想法和感受的直接表達,讓關係中的問題與衝突,變得比較清晰可見,也代表著比較能夠直接地面對和解決。但我們也不能夠否認性別差異在社會文化之中,確實存在,有時是造成衝突的因素,卻也同時是彼此吸引的原因。在異性戀情中,這個常見的隔閡,需要女孩多放寬一點情感往來的需求,試著看見男孩相對微弱的情感表達;也需要男孩多放一點心思在感情的維繫上,不要錯失或小看了對方在維持親密關係中所做的努力。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