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每一天在各方面,我都會越來越好】


【每一天在各方面,我都會越來越好】
*用語言,善待自己*



小城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上班族,常覺得自己怎麼樣都不夠好,他說成長過程從沒聽過爸媽稱讚他的話,當考試名次進步時,爸媽說還可以再進步,考到第二名時,爸媽說下次要考第一名,考到第一名時,爸媽說要好好維持,不然掉下來很丟臉,他每次努力的背後,其實是渴望得到爸媽的稱讚,卻也每次失望落空,似乎也讀到一種暗示是「你永遠不夠好」,以至於對自己越來越茫然,也學到不斷的高要求才能達到更好的目標,埋沒於自己設下無以為名的標準,永無止境的要求,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明明能力比同事好,卻在升遷的時候,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放棄。
你和小城一樣嗎?對自己沒有信心,低看自己的實際能力,同時,每天幫自己存入多少負向的催眠暗示?像是「你還不夠好」、「你真是糟糕」、「你真的不行啦」、「你太笨了」、「你真白癡」、「你老是做不好」、「你能力不足」等,這些負向的話語,在一個人身心狀況好或是太平日子時不太能把自己打倒,但遇到重大挫折或是情緒非常低落時,這些負向話語可能會如海嘯般的吞噬自己(我最常形容成「零存整付」)。
如何改善自己內在的語言?一方面可以回溯成長歷程,找到原因,從心看待同一件事情與重新透過情感經驗後,以新語言和新經驗(某個角度是以成人的自己來看小時候的經驗)來減弱舊經驗所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可以開始增加從來沒有的能力,也就是開始學習用語言善待自己,在NGH催眠訓練教材裡有提到自我催眠的第一步驟:每天睡前躺在床上告訴自己「每一天在各方面,我都會越來越好」十次,講的同時加上想像你變得越來越好的樣子。也許有些人剛開始因為舊有的指責習慣有排斥感或是不相信,但請給自己機會試試,當然,如果你願意,起床的時候也告訴自己十次「每一天在各方面,我都會越來越好」,每天為自己存下善待自己的話語吧!!你當然可以很快地覺得沒有用啦,但只要想想你花了多少年罵自己,那就花同樣時間用語言善待自己吧!!假如自己做不來,那就來找心理師。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母親節特輯】

 

【母親節特輯】
這篇文章,不只寫給母親,也寫給任何擔任主要照顧者的大人們。




「有沒有人問過,媽媽想怎麼過母親節?」
「你有沒有想過,你想怎麼過母親節?」
母親節是一個節日,可以被賦予各種意義,作為家中撫育角色的無論男性女性,都可以過的節日,不一定非得是團聚的過,也不一定非得跟孩子一起過。
母親,又或是孩子的撫育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階段。從擔憂孩子是否平安出生,到出生後是否健康,長大過程能否平安順遂,能否獨立成人,上述種種想法,幾乎時時刻刻充斥的多數撫育者的心中,彷彿只要安上了父親母親的角色,就沒有能夠卸下這個角色的一天。
關於母親,關於撫育者的角色,可以談的點太多。
今天就先聚焦在「支援」這兩個字上面。
我們常常說,有快樂的家長,比較容易有快樂的孩子,所以在生命中擁有「資源」與「支援」的媽媽,願意且懂得尋求協助的媽媽,孩子也會在看著你的時候,學到這些東西。
治療室裡,個案有時會在談到自己母親時留下心疼的眼淚,淚光中映照出的,是自己總是在人際中隱忍的無力與悲傷。
愛會讓我們彼此變得相像。
所以有時候一個人的改變,往往也能為一段關係帶來好轉的契機。
有時候求助聽起來是麻煩的,有時候求助被拒絕是讓人沮喪的,有時候會不知該怎麼去看渴求被幫忙的自己,有時候會因為在親子關係中崩潰而自責不已,有時因為這個照顧者的角色,而再也沒有了自己。
在各種沒有選擇裡面,或許還有一點點別的可能。
「你或許想過,你想怎麼過母親節」
「你或許想過,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
「你或許真的,可以成為一個充滿支援的母親」
讓身邊的人幫助你,
學習跟嘗試去找到能夠幫上忙的人,
即便那樣的幫忙只讓自己鬆一小口氣,
都是珍貴且令人喜悅的。
這世界太多黑暗,光亮總是轉瞬即逝,
輕鬆的時光也總是結束得太快。
請對自己溫柔一點點,才有力氣對抗天下各種能惹怒媽媽的糟糕事。
不需要完美的關係,不需要完美的母親。
別害怕「支援」,
別害怕嘗試「尋求支援」,
可以試著相信,對有些人來說,你值得這樣的支援。
如果你身邊有媽媽爸爸朋友,
可以tag她/他,告訴她/他,
她/他真的值得!
最後,非常時期,
請大家照顧好自己,
也保護好自己與身邊的人。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我需要心理治療/諮商嗎?】 #三大問題解析


【我需要心理治療/諮商嗎?】 #三大問題解析



經常會有人到診所/諮商所,甚至打電話詢問這個問題「我需要諮商嗎?」。而這個問題,問一百個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會有超過一百種的答案。這一百多種可能都是對的,也可能沒有任何一個能貼合你的感受。會問這個問題的,通常還會伴隨其他的疑問,「怎麼樣的人可以去做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跟諮商到底是什麼?」「我應該看健保門診還是心理諮商好?」上述這些問題,我會試著在接下來的文字中給出我的答案。
「我需要諮商嗎?」
「怎麼樣的人可以去做心理諮商?」
「我去做治療是不是表示我有病?!」
首先,當你腦海中浮現「我需要諮商/心理治療嗎?」這個疑問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無論你最後有沒有選擇去做心理治療/諮商,表示你都意識到了生命中有一些自己無法立即處理的議題,或是難以消解的情緒,這些問題,往往也都不是一次的諮詢就會好的,而需要數次以上的共同合作(我們會說心理治療是一種共同合作的過程)。
即便是這樣,不同的人來到我的面前,我也可能給出不一樣的回答,有時我會先問對方,是什麼事情讓他浮現了「我可能需要諮商」這個念頭呢?得到的答案也有千百種,「我家人覺得受不了我了,希望我來。」、「我最近失眠。」、「情緒已經感覺不太行了。」、「朋友建議我來。」、「工作快撐不下去了。」、「我想了解我的前世今生」(!)、「我家寵物過世了。」、「懷孕之後覺得很擔憂。」,各種答案最後再往下問,基本上都會指向類似的方向,生活中有些地方不太對勁了,過去可能生活也有些令人煩躁或覺得糟糕的地方,但現在可能加劇了,或出現了新的問題,又或是其他人對你產生了新的行為或反應,而這個變化,也可能不是外在的變化,而是內在好像出現了什麼變化,讓你對於一如往常的環境跟人際,無法出現過去那樣如常的反應,你感受到難受,或是疑惑。
任何人,都可以做心理治療,只要你感受到你有需要,不一定需要醫師下一個診斷說你有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真的不需要!任何人只要有想要解決的困擾,只要覺得哪裡怪怪的,都可以來。其實心理師們自己也會尋求心理治療,有些是處理自己的議題跟困擾,即便沒有很緊急的議題,也經常會作為一種「自我成長」跟自我探索。
「心理治療在做什麼?我需要做什麼?」
心理治療跟身體疾病的醫療不一樣,身體疾病的醫療,即便你不是自願被醫治的,但可能被推上手術台,被逼著打針吃藥,身體還是會自然產生反映。如果你打從心裡認定自己並不需要去做心理治療/諮商,其實不見得需要勉強自己去。
就像一開頭說的,心理治療不只是醫療行為,更多時候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心理師與眼前的你一起探索你想探索的議題,陪你一同面對對你來說很難以面對的傷痛,在治療過程中給予你安定包容的感受,有時也會真誠的反映你的矛盾,當然也會有很多的時間傾聽你的感受與想法。在這樣的心理治療關係中,缺一不可,缺乏你的參與,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就不存在。
個案確實需要心理師的幫助,心理師也會需要個案提供許多素材,做一些嘗試,有些心理師會問你最近發生的事情,有些會問生命史,問你的家庭狀況,有的會問你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的會問你小時候的故事,有的會問你的身體感覺或是情緒,有的,會出回家作業讓你回去執行。
還有一件在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是,當心理師能給出一個安全的空間時,會需要眼前的你真實的回應,即便是心理師,也不可能講的每句話都貼合你心,有些推論,猜測,分析,或者是回應,都可能讓你的心裡又產生了許多的想法,而這些無論對你來說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事,這些可以討論的素材都是治療中珍貴的寶藏,無論是過程中的不安、慾望、怨恨、悲傷、懷疑,甚至是對治療師的生氣都是。
為什麼討論這些事情/素材是重要的?所有在治療室裡面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你在治療室以外的人際相處,通常不會有機會慢下來去注意現場兩人之間的互動「發生了什麼事」,就算你想慢下來看,對方不見得能跟你同步,人際互動當中有多少的理解與誤解,有多少重複了過去良好的人際經驗,有多少重複了過去挫敗的人際經驗,當人陷入就有的循環時,往往會不自覺。這些,都有機會在治療室慢下來,讓你可以知道自己怎麼了,現在正在什麼情況,也可以重新選擇可以怎麼樣繼續你的人生,所以說,這些都是心理治療中重要的事情,也是會發生的事情。
「我應該看健保門診還是心理諮商好?」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就更因人/因地而異了,除了考量交通方便性、費用預算、之外,還有遇到的醫師/心理師是否適合你,這些都是考量的重點。
首先,可以暫時分成三大類,(1)醫院與診所的健保/自費門診 (2)醫院的健保心理治療 (3)診所的自費心理治療。
先從「醫院與診所的門診」開始講起,通常都有健保/自費的門診,健保門診方面,通常以醫師為主,有些醫院會有心理師的自費門診,隨掛隨看,但並不普遍。在醫師看診的健保門診中,許多醫師一樣會傾聽你的困擾,了解你遇到的困難跟問題,但一方面門診時間有限,再加上有些醫師門診大排長龍,或許一個人想談到十幾分鐘都很困難。無論是醫院還使診所,僅有很少數的醫師會限制門診人數,或是堅持採預約制,才能有相對寬裕的時間跟病人會談。
另一方面,無論是醫院還是診所,醫師們當然都會運用這短暫又精華的時間給予心理治療或心理支持,但相對於心理治療(諮商),「多數門診醫師會更著重於病情的評估跟診斷」。若有藥物需求的個案,醫師通常也會開出相應的精神科藥物,無論失眠、焦慮、憂鬱、幻覺等等。另外,醫院還有一個功能是,可以提供緊急個案的住院安排,但這不在本次詳談的範圍,因此簡單提過。
醫院通常也會提供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只要給付該醫療機構所訂定的健保費用即可,費用絕對比自費心理治療低。但在醫院中,心理師除了心理治療業務之外,通常都還包含了心理衡鑑與各式大大小小的醫院行政事務工作,因此有些醫院會因為人力問題,在心理治療這部分會有次數或頻率上的限制,時間方面一次大約50分鐘,但可能治療次數的上限是6次或8次,頻率方面,有的可以約一周一次,有的可能沒辦法,主要還是以醫院正常上下班時段為主,就我的了解,只有很少數醫院有平日晚上及假日時段。待排時間普遍也會比一般的診所還要久,待排時間可能一周到三個月都有,比較不適合想要馬上做諮商的個案。
有很多功力深厚且用心的心理師持續在醫院提供健保的心理治療,如果有經濟上的考量,時間上又搭配得上醫院提供的健保資源,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診所的自費心理治療,有醫師提供的治療,也有心理師提供的治療,就形式上來說,一樣是一次50~60分鐘,有些時間會比較長,例如有些診所的初次會談是90分鐘,或是伴侶或家族的會談時間也有可能是高於60分鐘的安排。
從形式上來看,確實診所與醫院的健保心理治療差異不大,但在時間跟頻率的安排上,以及針對特定議題專長的治療師的選擇上,診所方面相對有更多的選擇與彈性,待排方面通常也會比較快速就排到了,目前就我的了解,除了特定兒童治療的熱門診所需要等比較久之外,通常一般成人的心理治療都能夠在一到兩周之內排到。
跟醫院相比,診所的心理師業務「通常」相對單純,有相當高比例的心理師主力就是做心理治療,因此在次數跟後續的時間安排上通常能夠比較穩定,更適合進行長期穩定的心理治療安排。費用則依不同診所及治療師會有不同定價。
除了醫院跟診所之外,有沒有其他心理治療的資源跟管道呢?在校學生可以多利用校內的輔導室或諮商中心,雖然會有寒暑假的問題,也不見得能每周排到,但對於有經濟壓力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除此之外,各縣市也有心理衛生中心,或是社區心理諮商中心,還有一些公立或私立的社區機構都可能有提供,這些網路上都能查詢到很多相關資料。
至於「治療需要做幾次的?」這個問題,你可以有一些想像跟期待,但我相信等你進入治療室之後,你的治療師會針對你的想法,跟你做進一步的討論。
//更多資訊//
▎月球上的心理師部落格
▎月球上的心理師粉絲專頁
▎月球上的心理師IG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警視廳搜查一課長》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警視廳搜查一課長》



『警視廳搜查一課長』由兩年前開始,在擅長製作刑事推理劇集的朝日電視台播出,主角搜查一課長大岩是由內藤剛志飾演,每一集都是一個單元劇的故事,案件內容的合理性與豐富性都滿精彩的,當然劇中也有許多令人忍不住吐嘈的點,例如明明是率領400名手下的搜查一課長,每個案件都要自己跑現場?、需要聽信部下的直覺來辦案?仰賴司機所蒐集到的資訊?每次回家一趟就會有辦案的靈感!?,還有一個過度情緒化的上司??
不過在一片厭世的氛圍下,一部刑事劇集沒有貪腐無能的上級、勾心鬥角的情節及對警察組織或公權力的批判和反省,似乎是會被認為沒有深度的劇集!?(是嗎?)但這部劇不是這樣的發展,每一個角色都光明磊落的,就像刑事劇中的晨間劇似的,而且收視還不錯!?
理論上在一個大的組織內能爬到某個高度,至少需要些城府,但大岩課長卻是具有全然誠實、追求正義的特質,立志讓所有受害者的靈魂可以安息,但也不失威嚴,同時能接納下屬的意見、以及體諒下屬的各種情況,這種身在高層、卻正氣凜然的人物,在真實的生活中應該找不到了,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總是有不盡理想的時候,也因此大岩課長顯得像是種虛幻的存在,就像大家在內心深處理想的父親、師長、上司或國家領導者形象,隨著時間成長與經驗洗禮,我們不再理想化他們完美的形象,無奈地接受他們同時存有好的一面與惡的一面,但在這個難以完全實踐公平公正、政治亂象的時候,人們或許還是渴望有個完美的人物當作標誌,補償某些無法滿足的渴望;另一方面,或許也對現下在其所扮演的角色中,堅持實踐理想與維護道德標準,但感到疲憊的人們,有鼓舞的效果。
至於大岩課長究竟是如何在位居高位後,仍能保有初衷呢?或許他是個有穩定自我認同的人物,不輕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改變其志,另一方面,劇中關鍵的女性人物設定,或許對大岩課長是有某些影響的。在前兩季中,搜查主力的女性為平井警部補,是一名靠著直覺來引導案情搜查方向的女子,在本季(第三季)則改為谷中警視,具有透過豐富的人生經歷,可看穿嫌疑人說謊的能力,這種過度強調女性的特殊能力的特點,在以往以搜證推理辦案的刑事劇集較少看到,或許這些人物設定是有所意涵,例如當我們過度依賴邏輯與強調理性功能,而缺乏與自己的情感功能接觸時,我們會變得容易僵化、各種感受逐漸消退,並且常會感覺到莫名的低落或易怒,這也是某些講述中年危機的故事中常有的喬段。但是大岩課長相當倚重她們的直覺,她們也對大岩課長相當信任,或許身處在警察體系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理性分析的工作場域,兩名女性的意義就像象徵著主角在與自己的女性面有良好的接觸,補償了其弱勢的直覺或情感的功能,因為整個人完整了,所以不會被體制的陰暗面影響,可以繼續實踐理想的道路。
// 日劇、文學書籍與心理學雜談 //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要怎麼做沙遊治療呢?】

 

【要怎麼做沙遊治療呢?】
前情提要:https://goo.gl/RdiqzH


我們在前一篇(其實已經是一年前了…)簡介了什麼是沙遊治療,即透過自由創作的沙景,以非語言的歷程探索我們內在,這樣說來其實還滿抽象難懂的,所以我們試著進一步再談談要怎麼做沙遊治療。
透過沙景的創作,是如何探索內在的歷程呢?
人是很難了解自己內在的全貌的,因為我們總會不由自主的,壓抑那些不被自己或社會所接受的個人特質,或者將具有威脅及傷害性的記憶與經驗,從意識裡隔離或排除,於是我們可能會感受到難以言喻的痛苦;當然在無意識深處,同樣也蘊藏著豐富的內在寶藏,需要耐心探索和挖掘,找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創作沙景的過程中,透過接觸物件與沙,會刺激我們的視覺、觸覺等感官,帶來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體驗與聯想,治療師會陪伴我們一同去理解這些要素,逐漸將之帶入意識當中,走向追尋完整的路途。
所謂的創作沙景,那是該怎麼做呢?
「那我該怎麼做才好呢?」、「我這樣做可以嗎?」很多個案都是帶著這樣的疑惑走進治療室,儘管治療師總是鼓勵個案自在、像孩子一樣的玩沙就好,但是要馬上能做到這樣,實屬困難,走過成長的歷程,不免經歷許多外在的規勸與批判,要把事情做對、做好的趨動力,常會覆蓋了好奇與探索的本心,有時候反而令我們失去了平靜與自由,所以創作是完全依憑我們當下的想法與感受,既不是美術測驗,也沒有標準答案,亦不需要事先想好完美的設計圖,就讓當天在治療室內的感覺,引導我們自然的創作即可。
每一次都要創作沙景嗎?
在探索內在的過程,往往不是輕鬆愉快的,可能會帶出、或回憶起悲傷的事情,或是為了療癒而需要開始去面對既往的傷口,一股腦地與負面情結衝撞不見得會帶來比較好的效果,因此,我們會邀請個案以當天、當下的感受,來決定是否要做沙,這並非強制性的流程,關掉擔心著「一定不能做錯事情」的腦袋,試著讓感覺來做出決定吧。
沙遊治療是指不用講話的治療嗎?
儘管有物件與沙箱,語言還是不可或缺的喔。回想很久以前,我們還小、還無法清楚表達情感需要的時候,照顧者的無法理解總讓人感到挫折,雖然我們後來長大了,可以清楚的遣詞用字,但還是常常因為不被理解而感到孤獨,可能因為這樣,漸漸的我們就放棄了、感覺累了或不想說了。但是在關係當中,語言仍是促進理解的重要角色,若是不了解一個人的背景緣由,或是創作的主題,那便會難以理解對方可能擁有的感受或情結,也很難邀請個案在關鍵時刻進一步探索。所以雖然有時候講話很困難,盡力而為就好了,不用勉強自己啪啦啪啦說一大堆喔,如果不知道在創作什麼,就說「不知道」就好了,不知道有時候也是好事喔,那代表我們挖掘出了可以再繼續探索的事物。
// 日劇、文學書籍與心理學雜談 //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黑色止血鉗》

 

【心理師陪你看日劇】-《黑色止血鉗》


『黑色止血鉗』一劇由TBS電視台製作,劇本改編自海堂尊的小說,於今年春季播出,收視頗為亮眼,主演渡海征司郎由演技廣受肯定的二宮和也擔當。劇中主軸多著墨在領導東城大醫院的佐伯教授、與領導帝華大醫院的西崎教授之間,為了爭奪期刊的Impact Factor與日本外科協會理事長的寶座,而勾心鬥角的故事。主角渡海醫師是東城大的外科醫師,不熱衷於研究與社交,完全缺乏所謂的「協調性」,但擁有驚人的外科手術技巧,在劇中常扮演關鍵的救援角色,處在這場權利鬥爭之中,他似乎另有所圖。
相對於人物設定開外掛的主角渡海醫師,另一名高階醫師看似平凡,但其實他的人格特質應該也是開了外掛。高階醫師原是帝華大醫院的醫師,被主管西崎教授指派至敵對的東城大醫院當講師,並運用新型醫療器材(例如手術機器人)搜集研究數據,他主張擁有技術的外科醫師能拯救的患者有限,因此有必要推廣醫療器材,讓更多患者能受惠。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單獨深入敵陣、教導東城大醫院的醫生使用醫療器材。
高階醫師跟大多數的我們一樣,做事情會失敗、會為了挫折難過、懊悔與自責、為了能把事情做好而事先做很多練習和準備、面對困難手術的壓力會不知所措,但他有許多不尋常處(或者說一般人很難辦的到),例如他擁有強大的挫折忍受力,儘管推行醫療器材時不被認同,甚至在醫療器材手術失敗時,東城大的醫師紛紛嘲笑或排擠他,他仍堅持改進器材的問題,並找尋下一名合適進行醫療器材手術的病患,不斷地倒下又站起來,最終慢慢得到身邊的人的肯定,如果每個人都能克服這些事情,那世上為精神疾病所苦的人或許也會減少了,但有時候別人的批評與惡意就像針刺般的疼痛,我們總是需要躲起來舔舐傷口,再看看這樣勵志的角色獲得一點激勵與鼓舞,提醒自己有時候那些人的不看好,只是基於偏見與不了解,才會說出傷人的話,那些傷人的內容不代表自己真的就是如此。
許多劇評紛紛吐槽劇中的高階在每一集中性格丕變,彷彿有多重人格似的,不過如果拉長時間點看,人們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對同一事情的態度也是會隨著時間轉變,為了實現理想的目標,有時候不得不與有共同目標的人合作,儘管對方有許多自己難以認同的地方,有時也得冒險離開安逸的舒適圈,承擔他人的不解與不認同,但是也有一些堅持是無論如何都得遵守的,如果想要往前走,或許就會經常猶豫不決,也可能會懷疑自己,煩惱要怎麼樣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劇中的高階有幾度的掙扎,不能為了得到研究數據,而放棄堅守醫療道德。
比起亮眼的渡海醫師,總是失敗的高階醫師也滿能讓人獲得勇氣的!
圖片取自TBS電視台官網
// 日劇、文學書籍與心理學雜談 //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你累了嗎?】疾病照顧者的六大難題


【你累了嗎?】疾病照顧者的六大難題



  前一陣子,跟朋友一起去看了 #表演工作坊 的戲 #外公的咖啡時光 ,戲中由樊光耀飾演罹患失智症逐漸退化的外公,范瑞君飾演一肩扛起家計跟照顧責任的長女。戲中,最令人動容的,是長女在面臨疾病與家庭各方壓力時,歇斯底里的自白。一口氣,把所有責任與親情的壓迫釋放出來,然後姿態頹喪地走出舞台,繼續扛起所有責任。
  在這個人口迅速老化的時代,面對長輩的退化,是一個很多人都必須學習面對處境。除此之外,各式疾病也從來都不曾遠離我們的生活。當家中有人生病,不管是大人、老人還是小孩,疾病的影響力都會蔓延到每個家人的日常生活,讓我們不能再像從前那樣過活。這樣的處境,是逃也逃不了的,因為面對的是『家人』,我們總會時時刻刻掛念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們都必須為隨時可能到來的壓力做好準備,不管是正在進行中的疾病照顧,或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以下,心理師要先告訴大家你可能會遇到的六大難題:
1. 頻繁往來醫療機構:我們無法不去接受治療,但每一次的診療或治療,都會影響我們去上班的時間,增加我們經濟上的壓力,頻繁的往來甚至讓我們的身心感覺到疲憊。
2. 病人的照顧需求:當家中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時,我們可以努力發展向外的野心,但當有一個『家人』需要被照顧了,大家勢必得要騰出一個人力,有人需要放棄自己原本的生活安排,投入辛苦又陌生的照顧工作。
3. 家族的過度關懷:身邊的親朋好友們,會非常熱心地想要詢問近況或提供醫療資訊。但這往往對照顧的家人來說增添了一些壓力,一是需要費神回應,二是龐雜的建議跟資訊反而形成照顧者焦慮。
4. 病人的情緒壓力:失智症的性格變化是基於神經退化的結果,但任何疾病對患病者所帶來的壓力,也會讓他陷入其他人無法理解的失落和憂鬱之中,可能會有各式情緒化的反應加諸在家人們身上,全家人會一起承擔著這種情緒的張力與破壞。
5. 生涯規劃的破滅:我們常常在計畫自己的人生,五年、十年計畫著,但當無預警的疾病來襲時,我們都必須放下手邊的工作,回頭照看我們的家人。這樣的放棄,在別人眼裡看起來不見得重要,但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涯規劃急劇的轉彎,都會形成個人很深層的失落感,卻又為了面對疾病不得不放棄。
6. 家庭內的衝突:疾病壓力一下子襲來時,會使得家中的每一個人都亂了套,對於照顧或生活彼此心中都會有許多的抱怨,在這個時刻中最令人心碎的是家人彼此間的衝突上升。面對疾病,又同時面對家庭內的衝突不斷發生,最強烈的無助感會因此而生。
  疾病不只是疾病,它會變成一個家庭最大的考驗。要面對這些層層疊疊而來的壓力,家人們需要彼此合作、關懷和協助來度過難關。首先,你需要一個信任且溝通順暢的醫療團隊,讓醫療介入的專業妥善地進行著。再來,尋求實際的資源,不論是經濟支援或是照顧者喘息服務,都需要優先被考量到,做長期的打算。最後,請相信跟自己站在一起面對疾病的家人們,你們都是心中有愛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努力著。
  疾病突如其來是一件令人崩潰的事情,但也不要覺得自己完全被孤立了,不要一個人孤軍奮鬥,醫療團隊、社福團體和家人們都是你的夥伴。要記得偶而讓自己從疾病中抽出身來,靜下心來看看身邊的人們,大家都想要提供你一些或多或少的支持。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