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吳玫瑩 諮商心理師】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學士    

 

現任—  

臺大心輔中心兼任心理師    

 

經歷—  

臺大心輔中心兼任股長  

臺大心輔中心專任心理師  

臺大心輔中心全職與兼職實習心理師  

亞東醫院癌症中心專任心理師  

玄奘大學心輔中心專任心理師    

 

服務項目—  

完形人本與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自我成長與整合、重要情感與人際關係(家庭、伴侶、同儕)、情緒與壓力調節、自我認識與生涯探索、性別議題與多元性別、失落與悲傷、心理創傷、憂鬱症身心調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

學歷—

美國南伊利諾州大學藝術治療諮商學系碩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

 

現任—

微光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灣大學兼任心理師

Facebook:阿捨的藝療空間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諮商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新北市聖約翰科技大學 實習諮商心理師

臺北市立桃源國中 特教代課代理老師  

 

專業訓練及相關背景—

個人中心、完形、哈科米、正念、存在主義取向心理治療   

 

服務項目—

自我形象、原生家庭、情緒與壓力調適、內在探索、生涯選擇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侯相如 諮商心理師】

學歷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博士修了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諮商組 碩士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學士

 

經歷

台北、台中、花蓮、高雄、屏東中小學 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督導

台北、高雄大專院校 人際、生涯、情感、情緒、生活適應、讀夢團體

高雄家慈身心科診所全職實習心理師

花蓮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職實習心理師

高雄張老師同理心團體、自我成長團體

高雄女子監獄

高雄藥酒癮戒毒團體

台東金崙嘉蘭、高雄那瑪夏風災安心服務

 

專業訓練及相關背景

經驗取向、身體取向心理諮商

夢境、隱喻與象徵

心理劇

情緒取向伴侶治療(EFT)

歐曼讀夢

 

服務項目

人際、情感與親密關係、情緒困擾與壓力調適、生涯發展與自我探索、自我成長與整合、夢境探索、親子諮詢、家庭關係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曾立揚 精神科專科醫師】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班

經歷— 
曾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曾任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成癮次專科受訓醫師

現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服務項目— 
失眠、焦慮、憂鬱、躁鬱、壓力調適與人際互動議題、物質與行為成癮議題、動力取向個別心理治療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楊秉信 實習諮商心理師】

 

學歷: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諮商輔導組
銘傳大學工商與諮商心理學碩士班 

專業與經歷:
國小教師證加註輔導專長 (小字第10401077號)
泉源實驗小學專任輔導教師 
關渡國小特教組長與兼任輔導教師
武功國小特教組長

專長與服務項目: 
親子互動、青少年未來規劃與校園適應、人際問題、親密關係議題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陸思如 諮商心理師】

學歷—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


現任—

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廣協會理事

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推廣課程講師、兒童、成人團體帶領者

宜蘭地方法院少年及家事法庭兒童、青少年情緒團體帶領者

社團法人台灣I-LIFE國際行動協會遠端陪伴計畫輔導員

杏語心靈診所合作心理師

東吳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經歷—

景文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心理師

屏東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

台北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全職實習


專業訓練及相關背景—

薩提爾成長模式個別諮商專業訓練課程、伴侶會談訓練

薩提爾成長模式團體帶領人訓練

沙遊治療初階訓練


服務項目—

兒童青少年情緒壓力調適、發展評估與適應

親子管教難題溝通與合作、親職教養諮詢、高衝突家庭離合決定與離異後適應

伴侶/婚姻關係中的衝突與溝通困難,處理彼此的差異及衝突、關係修復

焦慮、憂鬱情緒適應與壓力紓解處遇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學歷
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現任

馨思診所 兼任諮商心理師

實踐大學、淡江大學 兼任諮商心理師

新北市教育局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諮詢服務團 特約心理師

 

曾任

兒童之家、社福機構雙北地區中學 特約心理師

台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 諮詢師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特約諮商心理師

法務部矯正署新店戒治所 兼任諮商心理師

 

專業訓練及相關背景—

台灣沙遊治療學會2008/10~2014/1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高階督導班(2009/4~2010/1

旭立文教基金會第一屆榮格取向心理治療專業訓練結業(2016/10~2020/10

台灣分析心理學會TSAP臨床會員 2015加入台灣榮格發展小組,至今)

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 Router 2022/7~

 沙箱遊戲治療;深度/榮格取向心理治療

 

服務項目

憂鬱焦慮;成癮議題;人際/親密/關係議題;失落創傷與轉化;成人/中年生活發展與適應;親子關係/親職增能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清楚的界線有助於治療,除了身心以外,也包含安全信任的空間界線。】

 

【清楚的界線有助於治療,除了身心以外,也包含安全信任的空間界線。】
文/ #林甄君 #諮商心理師


  在百貨公司的某一層樓,人來人往的區塊,有著零星幾張桌椅,看似咖啡廳,但又沒有牆,僅有販賣飲料的櫃台。一對情侶點了兩杯咖啡,想要找位置享受悠閒的下午時光。剛好坐在兩個女生的對面,正因為這又像咖啡廳,但又不是咖啡廳的桌椅,狹小地像極了K書中心的位置,以至於這對情侶度能將對面兩個女生的談話聽得一清二楚。
  一開始聽得清楚倒也無妨,反正應該就只是閒聊,然而當其中一個女生所說的內容鉅細靡遺到家庭、工作、金錢……這些個人隱私,甚至哭了起來,開始讓這對情侶覺得不太自在了,他們並沒有心理準備要知道一位陌生人這麼多的隱私。而從另一位女生的談吐看出兩人並非朋友,而是帶著治療、權利與位置不對等的語氣,詢問對方感受,給予對方建議及回家功課。這讓人不禁想問,這樣的對話,是基於什麼關係?為何選在這麼開放的空間談這麼私人的事情?這位述說者是否知道她的內容被其他人聽得一清二楚?就算一開始同意,但事後會不會因過度袒露而後悔?或者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這樣的空間大哭了起來?

  今天來跟大家談談為何清楚的界線有助於治療,換言之,模糊的界線,甚至於沒有界線,很可能帶來極大的傷害。人際之間的傷害,有許多都是因為沒有界線,或是跨過界線所造成的。
  談到界線,也許在西方文化底下是稀鬆平常的概念,但在華人重視家庭與家族的文化底下,也許很多人會告訴你:人與人之間不該有界線,談界線是很自私的表現,代表你不懂得幫助別人,只顧自己的感受。事實上,這是一個對界線的誤解。
  我們先以身體來談界線,就比較容易懂了。人的皮膚就是身體的界線,用來感知這個世界。當喜愛的人給予我們擁抱,我們會感到愉悅,然而當不熟的人或厭惡的人碰到我們,我們則會感到不悅,這個不悅則說明了界線被侵犯了。
  同樣的,人的心理一樣有界線,這界線是用來保護自己,判斷是否有威脅與傷害,跟皮膚的感知一樣重要。然而,在華人的教育底下,很可能一個人心理的界線早已模糊或是消失。

  一個媽媽可能會要求小孩一定得做某些事,這樣才叫做愛媽媽、孝順媽媽,小孩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界線,不能拒絕,因為「我們是家人」。以上的情境,可以汰換成各種角色,頂著因為「我們是朋友、情侶、同事…」的大帽子,以這樣”不能有界線”的潛規則,壓著人喘不過氣來。
  若一個人常常去踩別人的界線,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有界線,這個人的人際關係肯定不好。那就好像明明看到鄰居家的牆,卻硬要未經同意翻牆進去,或是敞開自家大門,隨時歡迎任何人進來踐踏,一樣地糟糕。
  常常在治療的情境中,聽到個案傷痕累累的生命故事,有許多都是因為界線早已被踩爛了。界線是一個重要的警報器,告訴你真實的感受,提醒你有危險或傷害來到,必須要自我保護。因此在治療中,重新建立個案的界線是相當重要的。

  再回到一開始的故事,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為何在一個治療情境中,除了身心的界線以外,有一個安全信任的空間這麼重要了。正因為來談者常常是處於界線血肉模糊,無力抵抗、無力拒絕的狀態,而身為專業助人者有提供一個安全信任的空間及保密的責任,這是最基本的倫理,用以保護及治療個案。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關於失落】

 

【關於失落】
文/ #林甄君 #諮商心理師



  看著剛在學習自己吃飯的寶寶,很努力地用一隻手抓著碗,另一隻手挖著飯,這麼奮力地想要吃到一口食物,然而就在最重要的關頭,要放進嘴巴的那一霎那,食物就這麼掉在地上了,寶寶就嚎啕大哭了起來,是的,這是一個失落的經驗。
  什麼是失落?失落是你曾經擁有過美好的人事物,但卻消失了。失落是你曾經努力過,期待過,但最後卻不如預想的結果。失落,是一個你好想要得到,但卻得不到的心情。失落,其實伴隨著挫折的情緒,有時也伴隨著自責,認為是不是自己不夠好。

  人都會經歷失落,有時失落的情緒很明顯可以感受的到,然而有時你並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說不上來,就是悶悶的,也許正是失落的情緒悄悄爬上心頭。
  一個比賽輸了,一個考試不理想,一段關係破裂了,一位重要的親人或一隻寵物過世了,一個案子沒談成,一次溝通失敗了,一次流產……這些都是失落,端看你在乎的程度,在心理烙下不同深度的傷痕。

  有時,當下失落的經驗,是會勾起過往的失落經驗的,就像拉扯一顆粽子一般,也會勾出整把的粽子。有時,你可能以為自己過去的傷都好了,沒想到失落的情緒,會在不知不覺間又跑出來一下。這也是為什麼情傷或親人過世的傷這麼難療癒,因為失落情緒,不僅是這次的事件,不僅只是一個情緒,同時伴隨著多個事件與情緒。

  請不要對一個失戀的人或是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說:下一個會更好。因為曾經的美好如此真實,所以失落也是如此真實。「下一個會更好」的人生大道理並不足以撫平內心的傷痛。正因為曾經這麼地努力與在乎,所以才會這麼痛。
  也請不要誤會,以為人喜歡沉溺於失落、悲傷的情緒中,有時只是因為一時之間太痛了,痛到讓我們忘了怎麼好起來。失落,需要陪伴,需要理解,需要被聽見,被看見,需要一些時間痊癒。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在失落的情緒中,請允許眼淚掉下來,允許心情可能起起伏伏,允許不完美,允許更多的心情與感受出來,允許時間繼續前進,也允許尋求專業心理治療的協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心理師看電影】與神同行:最終審判

 

【心理師看電影】與神同行:最終審判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多圖無雷好讀版http://0rz.tw/yx445

這部片中文翻譯是最終審判,但心理師覺得韓國本來的命名是更符合這部片的概念的,韓國原名「與神同行:因與緣」(신과함께-인과 연)。
同名系列的電影中,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其一是透過不同地獄的介紹,引導每個觀眾去思索自己生命中的不足與遺憾,尤其是來不及說出的道歉,是最令人後悔莫及的事情,其二是探討親情(父子/母子)關係,無仇不成父子,有句話這樣說的,每對親子關係中,每個子女的出生,往往都不斷的挑戰著初為人父母的界線,也給予每個做為父母的人很多的學習,其三,則是對於人活每個社會文化大環境底下的苦,導演(作者)也試著用老人/弱勢在社會中的困境去反映現在大環境中的問題。

兩部影片中都有出現的這七層地獄包括「說謊」、「怠惰」、「不義」、「背叛」、「暴力」、「殺人」、「天倫」共七層,現代社會的壓力、社會環境、利益、親屬關係、價值觀,都有很多樣的變形,每到一層地獄,隨著主角的審判,彷彿也是提醒著每個人去思索自己生命過程中是否有藏在心中未被說出的痛苦,或是藏在心中過意不去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電影中每個死者死後都會透過審判的方式去做一個終結,然後才有可能重新開始新的輪迴。

無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關於地獄審判做為一個生命的結束這件事情,也是讓靈魂獲得救贖的方式,從人的心理層面來說,某個秘密被揭穿,無論是被接受還是被處罰,甚至是被原諒被安慰,這個最終的儀式,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多數的人如果犯了過錯,或是受了委屈,無論是哪一種,若是沒被人看見,沒有得到一個結果,其實也不可能高枕無憂的度過一生,有些犯錯的人,當那個錯誤沒被看見,也沒勇氣或是機會承認,雖然也人會有躲過一次的僥倖,但也可能在午夜夢迴間不斷的糾纏自己,事後反而會用更多的錯誤來處罰自己的人生。有些委屈的人,則因為苦痛悶在心中,無法被聽見,無處可說,無人可依,孤獨絕望的鬱鬱而終。

親情的部分,第一部提到母子關係的議題,導演對整個敘事的處理來看相對煽動人心,情緒會隨著主角對於陽世間母親的遺憾與不捨所起伏。第二部則有趣的展現了不只一種父子/親子關係(以及兄弟關係),當中有競爭的,愧疚的,怨懟的,無私的,各種部分。這也是看完第二部的影片之後,跟臨床經驗很有共鳴的地方,當父母懷抱著一個不能說的心意將孩子養大的時候,某種程度上也讓孩子經驗到一種扭曲與創傷,隱微的發生著。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曾經有個孩子,來到我的面前時,話語中有著許多痛苦,他說,他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雖然爸媽也沒有評論過他,但他還是對自己有著過高的要求,經常因為表現與期待的落差,憂鬱自責,他不斷嘗試各種所謂認自己更有自信,更放過自己的方法,但是總是敵不過內心那股莫名的堅持。經過漫長的治療之後,他重新認識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他對自己有很多的自責,因為自己出生之後,母親受了很多的辛苦,自己不是被期待出生的孩子,在他出生前幾年,父母經常因為家裡狀況不好,有各種爭執,甚至母親經常猜著父親是否外遇,後來幾年,父母關係相對平淡,長大之後的他,總是自覺成長在一般的家庭,找不到原因的他,更加自我攻擊,更加批判自己與這個社會環境的格格不入,更加痛苦於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後來他終於聽到內心的聲音,「這個家其實不需要我。」「我好想要被人需要。」治療的解法,不是單純的回去怪罪父母心中那些「不能說的秘密」,而是先在這裡慢下來,去聽見內心底層那個不能被聽見的聲音,才有機會完成與自己和解的儀式。或許地獄審判,也是一種與自己和解的儀式。

「永遠無法被重視的人原諒,亦是無間地獄。」

這部影片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成造神的一句話,「世上並沒有壞人,只有很壞的情況。」(나쁜 인간은 없다는 거, 나쁜 상황 있는 거지.)這件事情,對心理治療師來說,在心理治療中是很大的提醒,當個案在你面前訴說著各種痛苦與傷痛,通常真正造成後續創傷的,不是一個人造成的,造成的那個人甚至不一定是法定的壞人,無論是誰,傷害或衝突發生之後,接連著整個社會支持跟周遭的人也參與著後續心理感受的共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像心理師常說的,當一個人感覺到痛苦的時候,你是跟他說,想開一點,還是對他的苦痛願意多一點的理解跟尊重,通常看文章的人都會回應,不需要叫他想開一些,但卻總是不自覺的在生活中脫口而出。太多人會建議你對生活妥協,卻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打開新世界的機會。回到這句話「世上並沒有壞人,只有很壞的情況。」有些親子或伴侶間的愛恨糾結,分開來看,雙方都不是壞人,各有考量,各有好意,也有許多當時時空背景下的無可奈何,一個太嚴峻的環境,再加上太多社會賦予的理所當然,失去了很多和解與對話的機會。

就像有些治療個案,談論多次的母子/女議題之後,那個他/她會在治療室中無奈又感慨的說「我知道媽媽她也想當個好媽媽,可是她也沒有體會過一個好媽媽是什麼。」

與神同行2或許不像第一部那樣情緒強烈,賺人熱淚,但其實慢慢跟隨情節的推進,去感受抓鬼三人組(陰間使者)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感受雖然導演用力不多但畫龍點睛的社會問題,整體來說還是值得慢下心情來跟著劇情層層推進去看去感受的。推薦給想要找自己的你,也推薦給跟爸爸這個身份有些情感糾結的你。

#與神同行 #最終審判
#心理師看電影

//更多資訊//
▎月球上的心理師部落格
http://psychologistmoon.pixnet.net/blog

▎月球上的心理師粉絲專頁
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Moon/

▎月球上的心理師IG
www.instagram.com/darkmoon.tw/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