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談談如何減藥(一)

基本概念漫談
不一定每個人第一次看診都需要服用藥物,有的病友前來我的門診,我談完之後就會請他們等之後有什麼症狀就再回來門診追蹤跟討論。但有的人我會建議藥物跟心理治療搭配,效果比較穩定,也比較容易進行減藥。但通常只服用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

基本上,減藥跟減到不用服用藥物是不同的治療策略,因人而異。有的人可以透過心理治療,慢慢地減少藥物的使用,但可能會建議維持最低的藥物使用,例如思覺症候群。有的就會先藥物跟心理治療搭配,然後慢慢把藥物減到沒有,然後維持心理治療,等造成心理壓力的事情解決之後,再來慢慢脫離心理治療,例如焦慮、憂鬱、強迫、恐慌等等症狀。這些都需要臨床醫師的判斷。
針對可以減藥的個案,通常來說,都需要搭配心理治療,然後再來調減藥物的劑量。而心理治療或諮商,需要一段時間,透過改變認知跟情緒的因應模式,以及面對早期的生命經驗或創傷,才可能逐漸了解症狀的源起,慢慢修通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是需要透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改善,這也許也是部分精神科醫師,執著於用藥,畢竟如果多花一些時間跟病友討論,那就沒有機會多看一些病友,這也是一種制度下的遺憾。
一般健保門診,通常都還是可以跟病友聊上5-10分鐘,但是如果真的要進行治療,通常就需要一段醞釀的時期。通常我也不會「推銷」個案進行治療,因為那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是對自己人生的承諾,更不會有速成或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心理治療或諮商的目標著重在自我成長,不是在疾病本身而已。這些細節,都可以在健保的門診中,慢慢地釐清。無論如何,重點在於當事者是不是想要花時間面對自己人生的傷痛,然後勇敢地走過。無論精神科醫師或是治療師,就是這段靈性旅程的陪伴者,苦痛的見證者,讓個案不會覺得孤單,還能一起走過苦厄。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