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你知道自己的創傷嗎?】

 

【你知道自己的創傷嗎?】
文/ #張亦瑾 #諮商心理師



你也有追嗎?剛剛下檔的日劇「勿說是推理」。頂著爆炸頭的大學生久能整,常被捲入不同的案件,好不容易煮了咖哩沒空吃,好不容易交到的朋友,又很快就消失。然而,他卻對人有著無比細膩的觀察,比警察更擅長破案,時不時又對旁人提出重要的提醒。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第10集,整跟朋友徠卡談起了一個因為「解離性身份障礙」而長期住院治療的女孩。 他們說,她從小遭受父母的暴力,忍無可忍,逃無可逃,終於沉入了自己的內心。背負著太多痛苦,她總是想要自殺。於是,就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人格,讓她可以有些喘息的空間。 「我是為了要幫她分攤痛苦而誕生的」那個被分裂出來的人格這樣介紹自己。 #在創傷事件發生後 這樣看待創傷與「解離」的角度,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關於創傷,社會學者Erikson(1976)曾經解釋人們在衝擊過後的震驚、解離與失去知覺等現象。他認為,那是因為,當眼前的景象變得太令人難以忍受,我們的內心就會將這些畫面排除到視野之外,導致這些現象的產生。 在創傷事件後,人會發生的反應,除了這種闔上螢幕、「自動關閉機制」之外,還有許多種類。 就像你可能已經發現到,有些時候,這些反應是為了保護我們而產生的。 #我的自動關閉機制 其實我的心也曾經這樣「自動關閉」來保護我。 那是在我讀碩士班的時候,我騎機車載兔子去看醫生,卻在半路與汽車相撞,自己先進了醫院。 比較特別的是,當我回想這件事,我的記憶裡,卻怎麼樣都只有騎機車的畫面…然後就切換到急診室的場景了。 我是如何與汽車碰撞上、摔倒在地的? 是誰幫我拾起兔籠、叫救護車、把機車扶到路邊的呢? 我們是怎麼樣抵達急診室的?當時我昏倒了嗎?或是清醒卻沒有知覺的? 對於那個自己,對於那幾十分鐘,我一點印象都沒有。想必是因為當時的場景太過衝擊,我的心就關上螢幕、不再接收外界刺激了吧? 我只記得,我在病床上打電話跟可以信賴的學姊求救。她趕來醫院的路上,還因為我講不清楚自己在哪裡,去了錯誤的院區,讓我覺得很抱歉。 終於,我們回到家,跟聞訊趕來的朋友們聚在一起。我回到了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步調,繼續往後腳傷的治療、保險理賠、機車修理等瑣事。 #知道自己的創傷 創傷事件,還有這些內在會產生的反應,其實就是這樣常見,甚至在疫情、戰亂等天災人禍之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可能受到衝擊的對象,不知不覺就失去了平日的安穩。 這些年,我們這些照顧人們內心的工作者,還開始討論起「創傷知情」這個概念,想要理解創傷如何對人產生影響,改變我們解釋、回應他人的方式,提供有品質的陪伴。具備創傷知情的眼光,不只有看懂別人的困難,有時候也包含了理解我們自己的處境。 其實有些創傷反應是可以不用改變的,就像我遺失了一段記憶。 如果我在車禍後持續解離、不敢騎機車,那當然就另當別論。可是我實際發生的狀況沒有影響生活,也在旁人的支持下找回平靜,那就不見得需要調整。 然而,有些衝擊之後帶來的反應,卻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干擾。 像是「華燈初上」裡花子被蘇媽媽的一番話喚起了過往的傷痛,或是克服不了對特定人事物的恐懼,導致生活失序,影響我們跟自己、跟別人的關係。那就會需要在可以信賴的人支持下,找回理想的生活。 #有品質的陪伴 那樣的人,可能是我們這些工作者,能夠理解、用藥物或談話陪你找回生活的秩序,也可能是親朋好友,或是學校、職場或宗教團體中的師長等。減少責備自己的創傷反應,接受他人有品質的陪伴,就是邁向療癒最重要的第一步了。 至於「找回理想生活」的過程,那通常不會讓我們變回從前的自己。 即便我們再努力,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沒辦法抹去。失去了熟悉的自己、或是其他重要的人事物,其實是很令人難過的。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難過之餘,就像3C產品的更新程序一般,升級到「即便發生過些什麼,依然能夠往前走」的版本,讓過往的經驗轉化為力量。往後我們不見得會覺得自己的傷痛「治好了」,卻會發現整個人的狀態「比以前好」、知道自己變得不一樣了。因為,我們學會對自己的溫柔,更創造了自己的療癒。 #創傷療癒 #創傷知情 #成為理想的自己 #忽然好想吃咖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