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進行心理治療的難處

這些年來,心理健康逐漸被社會大眾看重,但華人文化將精神疾病歸咎於個體心態不夠堅強,這類忽略社會文化的壓迫,將責任推給個人獨自承擔的污名化態度,依舊根植人心。導致許多被社會環境或是他人壓迫的病患,都無法即時地獲得救命的資訊與協助。心理健康包括藥物治療跟心理治療,生理層面的痛苦跟不適,藥物可以幫上忙,但心理上的苦,卻不一定能夠透過時間改善,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才能逐漸地理解跟調整。
然而,心理治療要推動,有許多困難,包括心理治療專業人員的養成不易,健保給付的有限與限制,自費市場的困境無法讓更多專業人員投入等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無論是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師,心理治療的訓練,都只是佔三年受訓期間的一小部份,換句話說,考到專業證照,不等同於能進行足夠好的心理治療。
一般來說,拿到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師的證照,想要成為心理治療師的專業人員,還需要接受5-8年以上被治療的經歷,進行研習、實作治療及接受督導等,這樣才能累積足夠的心理治療專業能力。就像是拿到飲食相關的學歷,還是要去廚房接受資深廚師的磨練跟督導,同時面對來自不同客人的要求,但最重要的是建立自身對於心理治療的態度。
至於心理治療執行面的困難也是一言難盡。心理治療的難,首在於如何先聆聽跟瞭解病患的「苦」,每位病患受苦的方式不同,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告訴病患可以怎麼做,卻忽略了病患的人性,很容易就失去了方向。有時候,光是被瞭解,都具有療癒的效果,但現實生活中,卻充滿不被聽懂的苦。
其次,就是治療師有其自身對於價值的「偏好」而不自知,例如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治療師若只是強加自己的標準於病患身上,卻忽略病患的困境,很容易就惡化了病患的症狀。有時治療的僵局,來自治療師的反移情,但現實生活中的投射比比皆是,如何辨識這些來自他人的投射或情緒,是治療師要跟病患一起想辦法面對跟處理的。
最後,則是無法溝通與對話,倘若病患前來就診,只是複製文化裡的上下的權力關係,沒辦法好好跟醫師或是治療師建立對等的合作關係,那也是治療的難處,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還是自己的,透過治療是多一個人一起想出好辦法,但沒辦法幫自己解決生活的困境。如何收回理想化的過程,也是治療中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簡單地描述一些心理治療可能面對的難處,希望能夠增加社會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的瞭解。如果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以先學習聆聽,接著理解不同家庭背景或是個人的苦難,而不先入為主的判斷,最後是保持對話跟溝通,這才能維持一段良好的關係。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