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成為誰的母親?(一)

      懷胎生產與中止懷孕(墮胎),對於胚胎供給者的雙方(或所謂的父親或母親),都不是簡單的取捨問題。尤其在部分華人的社會文化氛圍下,墮胎的決定,帶著龐大的道德壓力(西方在基督信仰下,也可能受到相對的壓力),尤其壓迫著孕育著胚胎的女性。也因為不能說的壓力所導致的情緒,讓女性承受了更多的苦痛與委屈。
      這一系列的文章,主要是探討成為「母親」這個現象,在深度心理學的治療歷程中,「生產」與「墮胎」這兩個看似對立的行為,卻都象徵性地都成為「母親」的歷程—無論是成為生理小孩的母親,或是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母親。
      常讓女性煎熬的念頭是:「身為母親,卻無法保護自己的小孩⋯」
      墮胎成為母親無法負荷的沈重。在治療室中,透過同理的傾聽,並藉由象徵或是神話的聯想,治療師跟被治療者一起發現這個痛苦決定的背後,其實是有其理性跟情感的撕裂與抉擇。有時候是生活經濟的考量,有時候是人生規劃的限制,有時候是父母雙方的心理還沒準備好成為雙親等等,這些都會讓母親思索是否墮胎,讓自己跟未出世的小孩,不會因勉強生育,而造成更多的苦難。
      墮胎也成為女性本身及相關資源匱乏的隱喻(例如另一半的匱乏),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或是社會經濟層面,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跟資源,來誕生並養育一位小孩。但墮胎,卻成為這位女性(抑或包括男性),一輩子的遺憾跟苦痛。
      然而,當缺乏足夠的時間去思索是否懷孕並且產子,或是懷孕後是否墮胎,這都可能讓這個「成為母親」的過程,無法產生厚實的生命意義。成為母親,也不是針對女性,同時也針對男性,是否預備好成為一位具有母性的男性。
      在深度心理學中,成為親職,不一定侷限在傳統對於生理性別的刻板印象中,如同安海瑟薇在聯合國的演講時提到:「由女性來照顧家庭的做法是非常強烈的刻板印象,這不僅歧視婦女,也限制了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參與和聯繫。」所以這篇文章,並非只是針對女性如何成為母親,而是針對雙親,如何成為「母親」。
      我們都不會知道接下來的人生如何,在人生的分岔路上,每個選擇都有其人生的走向跟需要承擔的責任,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文章,讓我們更認識這段成為母親的路。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