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成為誰的母親?(三)

      中止懷孕(墮胎)可能造成的情緒反應及相關影響包括:後悔、憤怒、麻木、空動、罪惡、羞恥、孤單、被孤立、失眠、做惡夢、自殺意念、憂鬱、焦慮等。尤其讓人困擾的是:不知道下一波情緒何時會襲上來,也不知道到何時會結束。且每次被情緒用力拍打時,就好像被掩沒在情緒的大浪裡,無法動彈。
      這類的情緒,不僅僅在母親身上會出現,父親也會有著一樣的情緒反應,但可能丈夫沒有辦法一起經歷這段哀悼的過程,或是害怕兩個人都會情緒崩潰而故作堅強,反而呈現錯愕、疏離、壓抑、煩躁等症狀,也間接凍結了夫妻間的溝通與互動。這些情緒都是創傷後的急性或慢性反應,需要時間去面對、感受、理解、消化,並整合到自己的生命經驗裡。 
      在心理分析中,情緒常常是通往靈魂深處的入口。面對這些複雜且煎熬的情緒,就像是跟守門的老智者打交道,他會提出許多困難的要求,讓人們知難而退,但也因此無法去探索生命的意義。那麼,可以如何思考中止懷孕隱含的生命意義呢?
      首先,是好好地讓自己「體會」情緒,然後去回想自己生命裡,有沒有類似的事件,也曾經造成自己類似的情緒反應。情緒就像是生命的跳接點,可以讓我們探索中止懷孕跟自己生命故事的相關性,有時候是早期被遺棄或被忽略的經驗、有時候是不被聆聽或接納的經驗、有時候是被否定或被排擠的經驗等等,這些都是探索中止懷孕跟自己過往生命困境的關聯性。
      其次是集體社會文化的僵局,道德性地限制中止懷孕的可能性,讓中止懷孕成為不能說的祕密。例如有些家庭文化對於中止懷孕有著先入為主的印象、或是部分宗教禁止中止懷孕,認為會造成後續靈性發展上的阻礙、或是社會價值對於中止懷孕的負面評價、以及夫妻(或未婚伴侶)思索雙方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狀態,這些社會文化及經濟的侷限,都可能讓夫妻認為中止懷孕是自己的道德性責任,過度地承擔無法言說的沈重壓力。而這些無法言說的壓力,常常都是各自人生反覆出現的課題,如何探索無法言說及找人共同承擔責任的困境,也需要謹慎反思。
      除了回顧中止懷孕與自身生命史的相關性,以及探討當下社會文化的侷限性,同時也要思索是否能夠承擔「小孩誕生」的新人生,這是對未來人生發展的自我提問。小孩誕生後是否能順利成長,需要夫妻雙方是否已各自成熟,能承擔內在心理雙親角色,能夠把自己照顧好,而不是跟小孩一樣,跟自己的小孩向另一半爭寵;也包括成為伴侶的好夥伴,相互扶持跟溝通;更需要成為下一代的雙親,肩負教養跟陪伴的責任。儘管上述的自我詢問難免繁瑣(畢竟很多父母都是等懷孕且小孩誕生之後,才開始練習扮演父親跟母親的角色),但是在思索中止懷孕的生命意義時,這樣的自我詢問可以增加更多的自我覺察,也能夠跟著另一半去面對中止懷孕的後續反應,更希望在下次懷孕前,能更有意識地面對跟肩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