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跨文化的溝通

在台灣的社會中,跨文化的溝通,已經是普遍的常態,但卻常常被忽略,或是理所當然地去思考跟反應。儘管身處同一個地理區域,但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就有著不同的文化基礎,也許來自於父母各自的家庭文化,也許來自於成長或求學環境,也許來自於日常接觸的媒體或網路。這些都讓每個人跟人的溝通,都是跨文化的溝通。
在「黎亞」這本書中,描述苗族(Hmong)移民到美國,面對到醫病溝通的困境,導致家人對於病痛的觀點,跟美國醫療文化之間的拉鋸。這不也在台灣一樣地寫實。只是台灣快速的人口流動,島內的「移民」現象,卻也產生了溝通的落差與衝突。
我想起在心理劇學習到的經驗,表面的敘事,背後總有說不出口的心疼與遭遇。每段故事的背後,在不同的角色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當角色交換,才能經驗到他者的觀點。當跳出舞臺靜觀,才能看到框架的意義。只有在願意面對自己的時候,故事才能產生新的可能性。
在這本書的最後,病患的醫師,說出當時擔心病患,於是通報兒虐,讓病患被帶往寄養家庭,儘管當時別無選擇,但他還是對他的傷害深感抱歉。病患的父親,在演講結束後,透過翻譯告訴了醫師,現在他了解他的醫師有多關心他的女兒,並且致謝。
作者最後談到-「共同的語言」,也許文字敘述的背後,不只是描述的內容,也包括敘說的心情、及文化的框架或脈絡,都共同參與理解與建構生命意義的過程。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