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偏見與歧視的文化情結

在婚姻平權的議題中,看到長期人權被漠視的同志朋友,除了感同身受,也對持續的社會歧視感到不安。如果我們縱容偏見與歧視的滋生,不去盡力建立相互尊重、包容與共生的社會,這樣的欺善怕惡的罷凌模式,只會繼續摧殘我們社會互信的基石。
「情緒煽動」是偏見與歧視得以滋生的溫床,而最恐怖的情緒則是「恐懼」。煽動者利用移花接木的說詞,加上似是而非的推論,讓群眾陷入恐慌與焦慮,在失去判斷力的狀態下,煽動者提出適當的誘導,讓群眾成為殺紅眼的戰士。無論是激動如希特勒的煽動者,或是平庸卻盲從的老百姓,都在情緒中失去人性,這就是心理情結帶來的毀滅性力量。
一般來說,抹黑跟煽動常是既得利益者慣用的手段。先透過抹黑來進行分化異己的起手式,再透過煽動來團結既得利益者。但這無異就是集體的罷凌,只是人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罷凌現象的壓迫者,壓迫者甚至扮豬吃老虎,片面操弄偏頗的文化情結(例如父權思想,否定社會的多元性),散佈恐懼跟製造猜忌,利用激進聳動的觀點操弄群眾,加強罷凌的力道,讓不明就裡的人繼續旁觀,不知不覺也成為罷凌的共犯或是次級的受害者。
但重要的是,在社會運動中,若對支持或反對的一方,產生仇恨與敵視,只是落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文化情結。一旦產生「非我族類,除之後快」的情緒性反應,我們就失去更多對話與相互包容的可能性。保護自己跟傷害別人是兩種不同的目的,在民主的社會中,保護自己又能保護別人,是需要不斷地對話與溝通才能達成。但若只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傷害別人,儘管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一時的情緒反應,但卻無法擺脫良心的譴責。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