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別被文化情結矇蔽了

榮格透過字詞聯想的研究發現人們的情緒困擾跟個人的早期生命經驗息息相關,但他也發現有些情緒反應下的聯想,超出個人生命經驗,也難以透過還原性的解釋找出因果關係。換句話說,情緒不只是反應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包括人們對刺激跟適應學習等生物性基礎,以及人們所處的社會、歷史及文化等狀態。
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死亡,一般正常的人,都會生起惻隱之心,這反應出生物性的基礎。面對親朋好友的死亡,情緒的反應會更加強烈,這反應出心理上對於親密關係失落時的哀悼過程。但是面對非自然且人文因素的死亡,造成對於特定族群或是特定議題的強烈反應,這可能反應出社會歷史造成的文化情結現象。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個人的心理(精神疾患)或生理狀態(藥物濫用),容易造成探討社會現象(族群或文化衝突)的盲點。
台灣社會是在動盪不安跟族群衝突中慢慢發展的。如果拉長歷史的時間軸線,台灣解嚴到學習民主法治,只是這幾十年的事情。解嚴前的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日據時期的大小戰事、還包括日據時期之前,台灣就已經存在不同村落或族群間的征戰。台灣人民一直在處理如何面對非自然死亡的政治壓力或國家暴力等事件。如何保護自己族群,如何減少潛在競爭對手,維持自我存活的可能性或競爭優勢,是持續且普遍的社會現象。簡而言之,台灣面對特定社會現象仍存有的獵巫行徑,只是反應人類社會如何繁衍操弄、分裂與撻伐異己的歷史文化。
幸運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強烈的群體情緒反應中,仍保有獨立自我思辨能力。這群人的比例增加,有助於社會反思跟發展出更健全的社會制度,也降低獵巫行徑的霸凌效應,也有助於提升社會的穩定跟成熟。

如何覺察個人情結或是文化情結呢?首先是發現跟辨認自己的情緒,如果是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能夠被自己或大部分親友接納跟包容,這些都屬於正常反應的範圍。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超出過去經驗或能夠控制的,甚至有親友或他人提醒自己事情可能不是只有那樣的觀點,但自己的情緒還是非常的激昂,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端,那就很有可能落入個人或集體情結的陷阱。暫時擱置自己的觀點,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理解的可能性,也嘗試從不同意見的角度思考問題,才是開展對話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