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關係與關心不能是單行道】

 

【關係與關心不能是單行道】

「以前我們過得比你們更苦,我們的爸媽比我們做得更糟,我們都沒想去自殺,你們就是都太草莓了啦,才會想去自殺」。




遇到一個很困難理解的問題時,我們很容易馬上從自己的經驗裡找到可能的答案,然後想快速的透過這樣的方式找到問題的解答。對方最好也回答「對,我也這麼想」,或是「嗯,我知道了」,那這件事就皆大歡喜,沒有衝突、一切很好。
其實面對人生的問題,我們不只有一種選擇。我們至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問題解決導向」,另一個是「情感陪伴導向」。問題解決導向,大部分的人都應該不陌生,就是在你思考要不要分手的時候,冷靜的告訴你「不是分,就是在一起,不然就暫時冷靜一段時間」的那種做法。情感陪伴導向,則是知道前面的三個選擇通常想分手的人自己都心裡有數,之所以無法選擇,想必還有比那個選擇更多的什麼經驗跟情感糾結,所以會願意花比較多力氣,把自己的頻道從「問題解決」切到「情感陪伴」,一起聽一聽這些經驗、看一看這些情緒。
等一下,生活裡時間跟精力總是很有限,而且什麼「情感陪伴導向」爺爺奶奶也從來沒對爸爸媽媽做過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需要?而以前的父母就不需要?
其實,應該不是爸爸媽媽不需要爺爺奶奶這麼關心,而是過去的時代資訊比較少、刺激也比較少、個人能鑽牛角尖跟胡思亂想的範圍也比較少,是一個整體而言比較「單一」價值的時代,然而,現在的時代擁有許多刺激、縱使老師不教孩子也有許多豐富的來源接觸各種資訊,不出門也可能有網路的社群或是霸凌,「多元」價值的時代裡,孩子能擁有的內在世界變得更寬廣、也更幽微,因此需要父母成人多一點的理解,像在孩子寬廣而不那麼確定的世界裡,陪著他們打一盞燈,站在他們的身邊,陪他們一起辨識經驗、辨識是非、辨識情緒。
所以有父母們自然想試著讓世界變得「單一價值」一點,簡單一點。
於是採取「問題解決導向」的「你說,我聽」、「你教,我學」、「你主動,我被動」,這樣的互動方式通常十分有效率,而且能感覺到問題確實被解決,情緒都是個人要想辦法消化的,孩子也必須想辦法消化這一切,才能成為一個能融入這個世界的大人。這樣單向的價值觀,很準確而有效,但也缺少了很重要的情感連結,與彼此交流。更危險的事情是,孩子的心聲跟情緒也很少有機會能好好說清楚,「嬰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引導下,不論父母多麼努力教導正確的觀念,孩子卻很容易因為缺少發言權,也缺乏從描述經驗裡梳理、理解自己情緒、消化自己情緒的能力。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的作者,透過他身為監獄青少年觀護人的經驗,指出缺乏理解情感的能力,會讓人容易走岔、犯錯也不容易確實改正,跟自己內在失聯。《教出殺人犯》一書,則提及許多父母如何辛勤地照顧子女,孩子也是人人以為的乖孩子,卻走向犯下大錯的路,主因在於父母給出的許多愛,孩子卻不見得是一樣的理解,於是書籍指出父母如何理解孩子的理解與情緒,其實可能比較重要。
自殺,或是殺害別人,都是難以磨滅的傷口。
能不能試著找到一個空間,拉住自己,拉住解決問題的衝動,試著聽,試著理解孩子的世界是張怎樣的地圖,試著陪他走,陪他認識自己,認識情緒,認識怎麼渡過許多的情緒風暴,好讓他擁有面對人生風浪抵禦困境的能力。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