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疼痛】



【疼痛】

『因為疼痛,所以存在;因為被愛,所以存在。』


今天剛好跟朋友聊到青少年自傷這件事情。在校園實務現場接觸到的自傷,多數是在家庭、感情、人際、學校…遭遇到心裡難以承受的痛,因此以他們在崩潰當下僅存的自救本能,選擇以身體的疼痛來抵銷或轉換心裡的痛。
其實每個人面對痛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會悶頭大睡一場、有的人會大吃一頓、有的人會喝酒買醉、有的人會運動發洩。我發現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吃辣和看恐怖片。辣的刺激與恐怖片的驚嚇,其實也都是一種痛覺反應。生活中的苦痛一點一滴積累,或是排山倒海襲來,都會讓我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這種選擇是很本能的反應,例如平日工作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替代性創傷,我會以吃辣、看恐怖片來宣洩;而當初歷經親人離世時,我則是選擇戴起耳機走了四小時的操場。自傷不是沒有在選項名單中,只是當我知道我還有更多選擇的時候,自傷沒有成為我的首要選項。
寫著疼痛的時候,心裡浮上的一首歌是謝震廷的愛麗絲。一方面是因為知道創作愛麗絲的過程中,他經歷了自己的疼痛期,另一方面是張瑀分享過,對震廷來說愛就是疼痛。為什麼我們會痛,就是因為我們還愛著。
「因為疼痛,所以存在;因為被愛,所以存在」,這是友人分享給我的一個小故事《絨毛兔》。故事裡說:「當你活著、愛著,就不會在意那種痛了」。生活中、關係中、成長過程裡,誰不曾被傷害過?即使跌倒,也帶著滿身的疼痛與傷口站起來繼續往前走,感受著疼痛、感受著自己還活著,感受著自己還有愛人與被愛的希望。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