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帶著害怕過生活,其實也是另一種勇敢】


【帶著害怕過生活,其實也是另一種勇敢】
圖文/ #胡綺祐 #諮商心理師

土地,孕育萬物,承接萬種生命,人需要好好落地,得以感到安穩,當土地晃動了,不安的心也跳動了。

地震後接連幾天,餘震不斷,氣象局試著解釋說明這些現象,新聞不斷播放的是救災的畫面,各種預測的謠言、防災避難訊息充斥著通訊軟體,心中的「餘震」,也持續晃動著。



面對未知,本來就容易產生些許的恐懼,特別是無法預期的變動,更容易帶來難以平撫的焦慮,所以常常在地震之後,大家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讓自己的心情慢慢步入日常的軌道,也由於每個人的感受程度不一樣,所以需要的復原時間也不一樣。

如果最近的你,容易感受到不安、慌張、焦慮,或許可以試著這麼做:

一、『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試著說出自己的感覺』
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任何的心情感受,可能是害怕、擔憂、悲慟、無助...等,告訴自己,有這些感覺都是自然的,也都是正常的。

二、『簡單的放鬆技巧,進行自我照顧』
跟大家分享一個「數息呼吸法」,首先,調整成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接著在鼻子吸氣時,心中默數「1、2、3、4」,數到「5」時,憋一口氣,繼續在嘴巴吐氣時,心中默數「6、7、8、9」,1到9為一次的數息呼吸,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直到自己的感受漸漸緩和。記得,數字的間隔不用刻意拉長,以自己原本的頻率開始,如果可以,在做練習時,閉上眼睛,調整一個舒服的姿勢,效果會更好。

三、『轉化行動,在自己能掌握的範圍,開始做點什麼』
以這次的事件來說,地震雖然無法預測,但是可以試著預防,例如:建立正確的防災觀念、學習災難當下的應變措施、在家中準備防災救難包等,也可以把不安的心情,轉而祝福或給予災區人民的協助,例如:在合宜的情況下投身服務、捐款、捐物資、捐血等,從實際行動中做點什麼,通常可以幫助我們好過一些。

四、『釐清情緒背後可能的核心』
行動過後,也可試著問問自己,這些心情的背後,自己最在乎什麼?有的人可能是連結到對死亡的恐懼,有的人最在意的是與家人的分離,有的人可能一向對於無法掌控的事情感到焦慮...等,這些釐清,便會是接下來需要好好探索的入口,也協助我們慢慢與事件(地震)分開。

五、『當下即是力量,珍惜現在的每一刻』
人之所以會焦慮不安,通常都是跑到了「未來」的時間點,就像是對於災難產生恐懼的預測想像,若加上沒有準備好應變措施,心裡就會出現:「那該怎麼辦?」「會不會怎麼樣?」等混亂的思緒,這時候試著回到一和二的步驟,也告訴自己,可控制的,我們好好把握,不可控制的,用珍惜去面對。

「帶著害怕過生活,其實也是另一種勇敢。」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也看到自己依然有著不凡的力量。無論是實體的重建,還是心理的重建,都非常不容易,發揮共體時艱的精神,彼此互相守望協助,真的是台灣人民最良善的一面。
-
持續為救援祈禱,期盼有更多的奇蹟,也感謝救難、醫療及志工服務人員,這段時間,真的辛苦了,有你們,才有獲得希望的大家。

❚藝起玩耍吧 - 胡綺祐心理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etsplayart/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