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文/ #吳宸希 #諮商心理師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責任分工模式,女人為了家庭、孩子與丈夫,選擇放棄可能成為教授的職涯,而以教養學業優異成績的孩子為人生重心,但其內心充滿委屈、怨懟、焦慮、壓力等,吞噬孩子與自己的身心靈,像是說出「如果沒有生你們,我就自由了」的話;同樣的,媽媽也不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涯選擇,即使是茉莉小時候玩收銀機,媽媽充滿貶抑、否定與批評她想當收銀員是沒出息的,並直接指導她將來要做什麼職業才是對的,在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讓茉莉被制約「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違逆媽媽的意思」,因而壓抑自己,媽媽常用羞辱、謾罵、體罰的管教方式,所有的話題都圍繞著成績,彷彿人生只有上課、唸書、成績的迴圈,沒有考到好成績就不配為人,媽媽高壓控管造成家裡緊張的氣氛,連吃飯也無法放鬆,茉莉渴望與家人好好吃頓飯,竟也只能在文章裡實現。




  這些負向循環,不是單一個人或家庭所造成,社會環境的升學主義與窄化成功定義、職業貴賤等價值觀、爸爸隱形化的存在與默許媽媽管教孩子的方式、媽媽內心可能的想像或信念「把孩子教好的唯一方式就是學業成績表現優異」;「孩子擁有高學歷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才會被別人瞧得起,我這個媽媽才會被瞧得起」等等,不斷的督促孩子的課業成績,除了好成績,一切免談,慾望永無止境,好還要更好,高分還要更高分、茉莉背後可能的想像或信念「聽媽媽的話就是好孩子」;「考好,媽媽就會看見我」;「考上好學校之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等等、可莉選擇「不需要把你的期望放在我身上」,媽媽把無法掌控可莉的焦慮轉嫁給茉莉。

  媽媽在自己的視框下,解讀孩子的需要,如同認為觀看監視器就能了解孩子的一切;孩子在自己的視框下,閱讀母親的期待並盡力討好,以為終會被肯定、被愛,直到看清母親的期待沒有終止點,絕望的選擇停止不屬於自己人生的呼吸,在關係裡,兩人用犧牲自己與成就別人的方式去愛對方,無法成為自己的媽媽與無法成為自己的孩子,愛得太累,也太沉重。

  在每一種關係裡做自己,很重要,也確實很不容易,其實,媽媽可以勇敢規劃自己的職涯或發展第二專長與興趣;陪伴孩子探索生涯且允許孩子發展天賦,鼓勵並相信孩子有能力為自己選擇與負責,在關係裡,珍惜人與人相處的當下,看見自己與別人的真實樣態,可能理想會幻滅,但真實比完美更好,關係更久。

#我曾經陪伴過的你們,希望一切都好。
#好熟悉的場景之「你的診所不是你的診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茉莉的最後一天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