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提供:Blogger.
RSS

管理 讓災難減輕

災難帶來許多傷害,我們要從每次災難中學習才能更有準備的面對災難。

心理師黃龍杰的安心講座中提及面對災難因應有5個大方向,就是生理、物理、倫理、心理,與管理。生理重點在於思考如何在災難來臨時,讓民眾可以生存。物理則是讓存活的人可以有安全的避風港,災難過後如何能夠保暖,有足夠的水與食物,讓人等候救援或災難過去。

倫理指人與人的連結,親人之間如何可以聯絡。心理則包括陪伴、哀傷輔導、自殺防治、創傷輔導,或其他心理相關的處遇。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在每個時間都必需管理,什麼時候哪些資源應該進入,資源該如何進入都是管理的重點。

 管理不單是地方或中央的負責,其中聯繫與溝通的團隊搭配相當重要。當莫拉克風災時,我在大武地區看見許多土石流的痕跡,也看到許多在地資源在危機時挺身而出。老師們與社福機構在第一現場,用自己所學提供協助。災難固然令人難過,但是這些人卻是如此的美。

我看到小學老師如何奔波照顧學生,看到大武家扶如何主動到民眾家中將善款給貧困的家庭,台東世界展望會如何在每個災區提供帳蓬給失去房屋的民眾,與在每個聚集點搭起聯絡站,讓民眾有個窗口與一起討論的地方。在地的資源因對地方的認識較深,很快的知道誰需要協助,都主動的去找最沒資源的弱勢。「主動協助」的態度,在災區工作或服務弱勢是相當重要的。

反觀中央或是紅十字會就被動許多,主要是依賴戶籍資料,讓民眾排隊領補助,就出現受災房客領不到補助的情形,民眾對政府的觀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社福機構資源有限,社福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有可能也是受災戶,在自己私人與工作上兩頭燒,或是長時間工作而可能有替代性創傷,就是雖沒有直接受創,但因服務受創民眾而身心出現類似受創的反應。不同層級與不同單位的合作與互助更顯得重要。

若缺乏良好的管理,就出現「愛心土石流」,與「明星災區」等辭彙,意思是指有些地方因受到關注,民間愛心蜂擁而至,卻無法消化各界的善意,然而有些地區則無人聞問,只能等待被注意到。善意就被打折扣了。

管理善款與物資相當重要,尤其是在偏遠地區,中央對災區熟悉度不如地方,社福機構或自發性民眾彈性遠高於政府,然而地方政府缺乏許多動員力,社福機構缺乏公權力,每個單位都以守護台灣人民為目標,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不同層級的政府該如何保持流暢溝通管道,透過平時的互動與認識,災難時每個單位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力,才能讓每次災難成為凝聚人民的機會,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而不是災難一來就撕裂雙方的信任。


2012/8/14發表於立報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